第721章 耶律洪基:朕只要银子!(1 / 2)

加入书签

二月初春,乍暖还寒,汴京的气温,依然可能五度以下。

    今天天气不错,赵煦陪着向太后,漫步于保慈宫后的花园。

    “母后,儿臣听说太母有意诏河东吕经略入朝为官?”赵煦问道。

    “嗯!”向太后对这个事情,是比较抗拒的。

    在她心中,吕惠卿可恨多了。

    毕竟,当年,拿着她父亲向经立威来强推免行法的人,就是吕惠卿。

    向经因此被迫出知青州,随后病逝。

    她竟未见到自己父亲最后一面!

    而吕惠卿当年为什么敢拿着她父亲立威?

    不就是因为她这个女儿,虽是皇后,却并不为先帝所爱吗?

    不就是因为她生的孩子,全部夭折,无依无靠吗?

    故此,向太后是不可能原谅吕惠卿的。

    而太皇太后却忽然改变了态度。

    觉得这个吕惠卿或许可用!

    “庆寿宫娘娘以为,吕惠卿乃是孤臣,为群臣所排挤,受天下毁誉,若用之必为社稷臣。”向太后轻声叹道。

    这是年前的曾肇诬陷叶康直一案,所带来的影响了。

    庆寿宫在经过曾肇一事后,对于如今的朝政格局,是不太满意的。

    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总之,根据梁从政那边漏出来的消息是——太皇太后以为吕惠卿为朝野所孤立,受群臣毁誉。

    这是个孤臣啊!

    若重用了他,他是不是就要对老身感恩戴德了?

    总之,就是很淦!

    反正,如今庆寿宫方面对吕惠卿是颇为期待的。

    是一点也不在乎,吕惠卿的名声和曾经的过往了。

    这也能理解。

    毕竟,当年吕惠卿只是得罪了向家,还没有去碰高家的逆鳞。

    不像王安石,又是搞免役法,又是改革宗室,砍三统、六卫和环卫官的俸禄。

    搞得天天有人入宫哭诉。

    赵煦扶着向太后的手,道:“可儿臣听说,那河东的吕经略,当年曾开罪外祖,使外祖不得已出知青州,竟不得返……”

    向太后听着,轻声道:“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不提也罢!”

    赵煦自然知道,向太后对吕惠卿的恨意从未消减,便道:“虽说母后慈圣,宽宥于彼,但儿臣却还是很难接受,一位曾逼迫外祖的大臣回朝……”

    向太后听着,心中舒服了许多。

    虽然她知道,赵煦其实多半只是在哄她而已。

    可至少,这个孩子愿意哄她啊!

    于是她柔声道:“六哥能有这份孝心,我就很满足了。”

    “至于吕惠卿……”

    “他终究是先帝信重的大臣,也是先帝所用的能臣。”

    “何况……”向太后看着赵煦,道:“六哥是天子,天子履乾坤而为至尊,当有包容四海之胸怀。”

    “对于大臣,应当给体面,多与尊重,以此收天下人心!”

    这些话,她说的很诚恳。

    但其中究竟几分真心?几分假意?却是只有她自己知晓。

    赵煦趁机顺驴下坡,道:“母后教诲,儿臣记住了。”

    “只是……儿臣还是不忿……还是想给那吕经略一些教训,让他长长记性……”

    向太后看着赵煦一副孩子气的模样,伸出手来,摸了摸这孩子的头,不知为何,原本心中对吕惠卿的恨意,竟消减了几分。

    于是,她主动错开话题,道:“六哥,前些时日,熙河经略与向宗回、高公纪的联名上奏可看了?”

    赵煦点头:“儿臣已看过了。”

    “赵相公上书乞骸骨,欲致仕归老……而向宗回和高公纪,则言熙河寒苦,乞归汴京……”

    “六哥怎么想的?”向太后问道

    赵卨乞骸骨想要致仕,这纯粹是得了便宜就卖乖。

    意在提醒朝廷——看看老夫哇!

    典型的以退为进,意在朝廷对各路将帅功劳封赏的时候,先挖走最大的那块蛋糕。

    至于向宗回、高公纪嘴里说什么熙河寒苦,还嚷嚷着什么当地连个喝酒的地方都没有。

    看似是挑三拣四,实则是在配合着演戏,给赵煦和朝廷一个拿下他们的理由。

    看吧……

    真不是朝廷卸磨杀驴,也不是天子容不下外戚立功。

    实在是他们自己意志力不行,就想着回汴京当寓公。

    赵煦只沉吟了片刻,就道:“赵相公,经略熙河,且教且战,使熙河面貌焕然一新,去年更是率军击退西贼国相倾国之兵,还生得皇考悬赏擒拿之鬼章……”

    “可谓是功在社稷,宜当嘉奖,拔用入朝……用为六部之一……”

    本来,赵卨的战功,是足够拜任执政。

    甚至,就算是拜相也有资格的。

    毕竟,去年的大战,熙河的战果是最多的。

    根据熙河自己上报,并经过枢密院核实后的熙河战果,就已经达到了熙河开边以来,大宋对外作战,单次斩俘的巅峰。

    斩首九千四百五十余级,生俘三万八千七百余。

    虽说其中大半斩首、俘虏都是从吐蕃人身上刷出来的——仅仅是溪哥城一战,斩首就已超过三千,收降、俘虏吐蕃诸部一万七千余人。

    可军功就是军功!

    不会因为赵卨的战果,大半来自吐蕃就不承认。

    不然的话,文太师就要尴尬了——他天天挂在嘴边的贝州平叛,可是镇压的弥勒教徒。

    但赵卨的问题,就在于他和向宗回、高公纪往来密切。

    他不拜宰执还好。

    一旦他要拜任宰执,他和向宗回、高公纪的交往,就要被拿来攻击。

    到那个时候,他的军功就将成为他的罪名。

    你想做什么?

    说!

    是不是想要与外戚勾结,危害大宋社稷?

    这种事情是无法解释的。

    因为它需要自证清白,而自古以来,就没有人能在这种事上自证清白。

    毕竟,大臣们只需要怀疑你有二心就可以了。

    但你自己要自证的东西就太多了。

    向太后听到这里,也是皱起眉头,道:“六部之一吗?”

    “六哥……”

    “不是我多疑,我以为,为了赵相公着想,最好还是替他换武资……”

    “拜节度使,用为殿前司或者侍卫亲军的管军乃至于副指挥使、都指挥使都是可以的。”

    赵煦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儿臣试试看……”

    在大宋,文臣换武资,很少有人会选的。

    想当年,陕西告急,仁庙有意让当时在陕西的范仲淹、韩琦换武资。

    然后,范仲淹、韩琦就跳了起来,那架势,好像是世界末日了,大宋要灭亡了一样。

    连范、韩两位都是这个样子。

    其他人就不要想了。

    越是地位高的文臣,越不愿意换武资。

    反而是武臣们,只要有机会,都想换文资。

    哪怕连降三级也有人愿干!

    向太后颔首:“若赵相公愿意,那就尽量恩遇……实在不愿再说吧。”

    这样说着,她就道:“至于向宗回、高公纪这两个夯货……”

    “好好的美官不肯做,非嚷嚷着要回京……”

    “烂泥扶不上墙啊!”

    “六哥且看着处置吧!”

    赵煦笑了:“母后,熙河一路许多事情,恐怕还离不开两位国亲。”

    “待他们回京,儿臣好好劝劝……请两位国亲再在熙河,为国操劳一两年……”

    “儿臣绝不亏待!”

    向太后点头道:“六哥自己拿主意吧。”

    “那两个夯货,我与庆寿宫娘娘,也自会教训的!”

    ……

    初春的混同江,依然结着厚厚的冰盖。

    辽主耶律洪基的御前侍从们,已在冰面上凿开了冰洞。

    一杆杆钓竿,垂入冰洞之中,钓着冰下的大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