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们是谁(2 / 2)

加入书签

                  参与跨国的机构、网络和各种活动,不但是全球精英人士的必备条件,而且对于人们在国内获取精英地位也是至关紧要的。忠诚、身份和活动范围仅限于本国的人,要想升到商界、学术界、传媒界等专业方面的高层,其机会就不如那些超出国界之外的人。除了政界以外,几乎都是停留在国内的人落在后面。冒尖的人都得从国际的角度考虑问题和采取行动。须知:精英是世界的,老百姓是本地的!可是,加入这个超国家世界的机会却仅限于工业化国家中很少量的人以及发展中国家中一小撮人。

                  理智和经验都告诉我们,若无宗教原则,是无法保持国民道德的。持异议的宗教和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精神不仅表现于某国的国内政治,而且也表现于某国对外政策。大多数国家在对外政策中优先考虑的都是“现实”问题,例如实力、安全和财富。然而,有的人也认为有必要在自己与其他社会的关系中以及在那些社会内部倡导他们在国内所追求的道德主义目标。M国建国之初,在1815年以前,开国先辈们经过辩论,主要是从现实情况出发推行本国的对外关系。他们当时领导的国家是一个极小的共和国,周围全是英国、法国和西班牙这三大强国的领地,但这三大国当时大部分岁月里都是在欧洲彼此征战不休。M国当时与英法两国分别进行过几次战争,对西班牙的领地进行过军事干涉,又从拿破仑手里购买了殖民地,而使M国面积扩大了一倍。在这些行动过程中,M国领导人证明他们自己能熟练地运用欧洲式的强权政治!拿破仑时代结束时,M国已经能够减轻自己对实力和安全的现实关切,在对外关系中主要追求经济目标,同时集中精力扩大和开发自己的领土。在这一阶段,M国人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的国家变成希望的乐土。

                  可是,到19世纪末,M国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彼此相冲突的局势。一方面,作为一个大国,M国已无法忽视强权政治的现实。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安全,M国不得不在世界上与其他大国进行紧张的竞争,而在此之前,在19世纪大部分时期内,M国并不需要这样做,也没有能力这样做;另一方面,M国成为大国,就有可能在国外倡导它在自己国内所树立的道德价值观和原则,而在这之前,它由于力量薄弱和处境孤立,是无法在国外这样做的。一头是现实主义,一头是道德主义,如何摆好这两者的关系,成了M国20世纪对外政策中的核心问题。M国人将自己的国家由“希望的乐土”重新定位为“十字军之国”。

                  文化一词有许多的含义。它通常是指一个社会的文化产物,包括文艺音乐之类的“高档”文化以及大众娱乐和消费倾向之类的“低档”文化。但作者所说的文化,其意义有所不同。它是指人们的语言、宗教信仰、社会和政治价值观,是非观念和好坏观念,以及反映出这些主观因素的客观体制及行为范式。举个例子:与发展水平相当的社会比较,M国人总的说来从事劳动的人比例高,工作时间长,休假短,失业、残疾和退休津贴少,退休晚。可是总的说来,M国人对休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鄙视不工作的人,认为工作道德是作为M国人的必备要素。由此看来,这种主观上和客观上对工作的强调,是M国文化与另一些社会的文化相比较而言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工作道德是新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从一开始,M国的宗教一直是叫人努力工作。在别的社会,世系、阶级、种族、家族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贵族封建社会和有的社会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贬低个人工作的意义。在M国这个典型的布尔乔亚社会更是以工作为荣。在M国历史上,社会地位始终取决于工作以及做工作挣到的钱。就业是自信和独立的源泉,就是“勤奋才能自由”。以工作为荣的风气更引人注目,人们有“干活者”和“不干活者”之分。在19世纪前半期,每一位访问过M国的人都注意到这里人们埋头工作的态度......

                  M国的核心文化向来是,而且至今仍然主要是17---18世纪创建M国社会的那些定居者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主要成分包括基督教信仰、新教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工作道德,英语,英国式的法律、司法和限制政府权力的传统,以及欧洲的文学、艺术、哲学和音乐传统。在这一文化的基础之上,定居者们于18---19世纪建立了“M国信念”,其原则是自由、平等、个人主义、代议制政府和私有财产制。后来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则是同化于这一文化之中,又对它有所贡献和修订,但并没有使它有什么根本的改变。这是因为,至少到20世纪后期为止,正是盎格鲁新教文化及其创建的政治自由和经济机会,才把移民吸引到了M国......

                  当初,当M国的定居者与英国政府因贸易、税收、军事安全及英国议会对殖民地的权限等问题而起冲突、关系恶化时,信念问题开始出现。上述问题引起冲突后,定居者想到大概只有独立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然而多数地方的独立运动都是要推翻异族的统治,这一理由在这里不适用,因为这些定居者在人种和民族属性以及文化和语言方面,跟英国人都是一样的。因此,要独立就需要有别的理由,这就需要从政治观念上找理由。

                  最初的说法是英国政府自身偏离了英国的自由、法治和按照一致意见施政的原则,说英国政府背弃了这些原则,这里的人们则要捍卫英国的这些传统价值观。这一抵抗运动声称是要维护每个英国人都会赞成的英国宪制,维护英格兰人的自由权利。后来,对英关系问题上的争论激化了,这才提出了新的主张,即启蒙运动所昭示的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这样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主张。这两方面的思想结合在一起,构成了“M国信念”这一成分,尤其明显地表现在18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一些重要文献、著作、讲道和讲演之中。

                  我们是谁?此后两百多年,M国人普遍认为印第安人是野蛮落后的未开化种族,跟印第安人的关系就是断断续续老打仗。在颁布《宪法》之后约50年期间,M国军事部门的职责就是对付印第安人,对印第安人采取的做法包括杀戮、威吓、驱赶和腐化。19世纪30年代,M国总统说服国会通过了《印第安人迁徙法》,将南方6个州的主要印第安部落强行迁徙到西部,从而引发了1835---1843年的战争。要是在今天,这种迁徙就会叫做“种族清洗”!这些做法让现在的人感到吃惊,这种强迫迁徙造成的苦难之深,是无法想象的。被迁徙者本来就已经人口锐减,精疲力竭,他们所要去的地方本已居住着别的部落,对他们充满敌意。路上忍饥挨饿,到了目的地还得打仗,苦不堪言。当时,M国最高法院根据首席法官的意见,认定印第安部落是“国内附属民族”,他们个人效忠于部落,因此没有资格成为M国公民,除非他们明确与部落脱离关系而融入M国社会。

                  在印第安人遭受驱逐和杀戮的同时,到1808年为止,成批黑人被运进来,沦为奴隶,备受压制。M国的开国先辈认为,共和国政体要生存下去,就需要保持种族上和宗教上相对高度的单一性。1790年的第一部国籍法规定只有“自由白人”能成为M国公民。当时,黑人(绝大多数是奴隶)已占全国人口约20%,但M国人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社会的成员。第一任司法部长就宣称:“奴隶不是我们社会的法定成员。”自由黑人也受到类似对待,普遍被剥夺选举权。开国元勋认为白人和黑人“同等自由,就不能生活在同一政体之中。”许多著名政治家都支持M国殖民协会把自由黑人移居回非洲的主张。这种移居活动导致了1821年利比里亚“移民区”的建立。从M国迁回去的自由黑人达一万多人。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迁居那里,是值得怀疑的。M国总统在1862年接见第一个来到总统府访问的自由黑人代表团时,曾告诉他们说,他们应该迁居回非洲。我们是谁?

                  M国在内战后大修铁路,导致了大量华工的移民。据说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妓女,于是M国在1875年通过了“第一部限制移民的法律”,禁止妓女和罪犯移居M国。1882年,各地主张排斥华人的压力剧增,导致了M国颁布排华法,规定停止华人移民10年,以后又无限期延长。1889年,最高法院裁定排华合乎宪法,其理由,据当时法官的说法,就在于华人属另一人种,“他们不可能被同化,与当地居民格格不入,单独群居,固守其本国风俗习惯。这一东方人入侵若不加限制,将会构成对我们的文明的威胁......”

                  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日本人移民也成为问题,1908年,M国总统与日方谈判达成了一项君子协定,日本政府同意防止日本人移居M国。到1917年,M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几乎所有亚洲人移居M国。对亚洲移民的这些障碍直到1952年才取消。从各方面来看,M国直到20世纪中期为止实际上是一个白人社会!我们是谁?

                  到18世纪末期为止,M国人界定国民特性的依据是人种和民族属性以及文化,尤其是宗教信仰。M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福音帝国”。福音传道的新教是19世纪M国生活中的主导力量,福音传道的新教一向构成M国宗教信仰中的主流。19世纪初,教派、传道者和信徒均激增,宗教上的持异议或造反成为当时的主题。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作为自觉的非神职人员,四处奔波发动各种运动。他们都主张不懈地劳动,热心于发展,敌视正统信念和作风,对宗教的重建满怀激情,而且精心策划如何实现其理想。他们都热心向普通人尤其是穷人灌输个人自尊心。M国福音传道的历史不止是一部宗教运动史。理解它,也就是理解19世纪M国人生活的全部气质,亦知道我们是谁了!

                  新教强调个人良知以及个人直接从圣经学习上帝的真理的责任,这就促使M国人笃信个人主义、平等以及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新教强调工作道德以及个人对自己的成败负责。新教的教堂组织形式是教区教友齐聚一堂,这就促进了人们反对等级制,认为类似的民主形式应运用于政府之中。新教还促进了从道德出发改造社会以及在国内和全世界争取和平与正义......

                  在M国,在没有严格社会等级制的情况下,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看自己的成就。机会是没有限度的,能否实现理想,取决于个人的精力、条理和坚韧,取决于工作的能力和奋斗的决心......

                  有些人说,M国的宪法和第一修正案中都没有宗教的语言,这证明M国基本上也是一个世俗国家。在18世纪末,欧洲各国以及M国若干个州都有宗教机构。政府控制教会,这是政府权力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而国教反过来又给政府提供了合法性。制定M国宪法的先辈们禁止设立国教,是为了限制政府的权力,保护和加强宗教。“政教分离”是宗教和社会的特性所决定的。其目的不是确立摆脱宗教的自由,而是为宗教确立自由。这一点是很成功的。由于没有国教,M国人不但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信仰,而且可以自由地成立他们想要的宗教组织。结果,M国人成立的教派组织和宗教运动之多,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所有这些组织和运动几乎全都是属于新教。后来,随着大批天主教移民来M国,慢慢的,M国人逐渐能将天主教作为基督教的又一教派而予以接受。在M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明确加入某一教会的人所占的比例一向是逐步增高的。

                  我们是谁?一个身家几百亿元的伊斯兰教信徒,在本世纪初的9月,发动了对M国的袭击,杀死了几千人,他同时也就做了另外两件事。一是他填补了戈尔巴乔夫造成的真空,使M国有了明确无误的危险的敌人;二是他点明了M国作为一个基督教国家的特性。早自20世80年代起,以该亿万富豪为首的组织就针对M国人及有关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的袭击,9月的袭击,只是其中杀伤最重的一次。该富豪在1998年2月发表了正式宣战书,号召“对基督教十字军发动圣战”,宣布“消灭M国人及其盟友,是每一个伊斯兰教信徒的个人义务,凡是在有可能这样做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都要这样做。”M国被认定为敌人,因为它强大,因为它是基督教国家,因为它在伊斯兰圣地部署了军队而且支持腐败的当地政权,那个政权不过是“M国的一个分支或代理人”而已......

                  帝国念头受两点信念支撑,一是以为M国力量至高无上,一是以为M国价值观普遍适用。据说M国的力量如今远远超过任何一国或国家集团,因此,M国有责任在全世界建立秩序、对付邪恶。认为M国价值观普遍适用,则是以为其他社会的人有着基本上与M国相同的价值观;如果说他们还没有,他们也是希望有;如果说他们还不希望有,那只是因为他们还不明白什么对他们的社会有好处,M国人有责任去说服他们或诱导他们采纳M国倡导的普世价值观,就像蛇引诱夏娃吃果子一样......

                  高更摘掉AR和AI穿戴设备,走出书房,他双手叉腰站在阳台,眺望春山眉黛,东风吹起漫天纸鸢,远处传来打扰一下乐团的歌曲《我们是谁》“Who  we  are......矛盾的世界,我们无一幸免......渴望简单,却又害怕自己太平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