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 当298总工?不!我只是为了狙击枪瞄准镜(1 / 2)

加入书签

032  当298总工?不!我只是为了狙击枪瞄准镜

真的给他们讲得详细了,专业又不对口,这得多长时间才能搞定?

或许,直接找搞雷达的研究所更合适?

比如,就在距离红星所不远的绵城里的长虹机器厂?

不过那是生产战斗机火控雷达的备份工厂,还不如去找金陵的14所靠谱……

目前,整个国内都没有一家专门研究研究炮瞄雷达的。

就连坦克的火控雷达,基础也薄弱。

三代坦克之父的独臂祝老总的四连杆机构的火控系统,现在还在图纸上,也没有得到批准,还是他一个人再搞呢……

看着杨威陷入沉思,众人都是期待地看着他,并没有催促。

虽然他们不知道杨威为什么这么熟悉炮侦雷达,却清楚,只要杨威帮忙,他们这个项目肯定能拿到。

只有田祖同了解杨威的一些背景,对于杨威熟悉炮侦雷达,甚至都不意外。

杨威在哈工大待了8年的时间!

很多专业都有涉猎。

一直都拒绝参加工作,谁曾想,他居然先跑去枪械所……

“既然这样,我就以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举例给大家说明吧……”

想明白后,杨威也就不纠结了。反正其他单位搞,也差不多都是从头开始。

在引进“辛柏林”炮侦雷达之前,国内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引进后,才开始从仿制起步。

炮侦雷达,在这年头,确实只是用于侦查敌人炮兵阵地的。

可发展到后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数据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融入有源相控阵雷达等,到时候就不只是能侦查炮兵阵地。

功能足够强大的时候,再融入火力系统,就变成了一套先进的综合防御系统。

就如同中东搅屎棍的“铁穹”防御系统。

炮弹、火箭弹、导弹等,不仅可以侦测,更是可以拦截!

“大家都知道,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初速为655米/秒,最大射程17.4公里,最小射程4.4公里,直射距离为800米……而高低射界为负5°~正45°范围……”得益于超强的记忆力,加上当初研究的需要,杨威对从历史上开始PLA装备的各种武器装备性能数据了解得非常清楚。

要设计更先进的武器,甚至是配合其他装备最大限度发挥出战斗力的新装备,就必须熟悉其他装备性能。

只是在杨威的那个时代,66式这种射程近,威力不够的老式装备,只能在历史博物馆才能看到了。

“咱们距离说明,在最大仰角的45°射击时候,射程并不是最大,炮弹飞行的高度却是最高……轨迹大概是这样……”

杨威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抛物线。

然后再以高度跟射程画上直角坐标。

“仅有这个还不行,炮弹的飞行速度、飞行时间,同样也得考虑……”

杨威再画了一个坐标轴。“这是要建立数学模型?”

田祖同问道。

数学模型,在任何设计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只不过,有复杂的,有简单一些的。

“对!”

杨威点头。

“根据炮弹的飞行轨迹,就必须考虑到炮弹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重力、发射仰角等参数后的运行轨迹,而这些点位上截取的数据,就是我们建立模型的基础,根据众多的数据,推断出抛物线方程跟微分方程……”

杨威虽然讲得依然简单。

可在座的,大部分已经开始云里雾里了。

没办法,只能奋笔疾书。

争取把杨威说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而我们建立的抛物线方程跟微分方程,就是我们弹道计算机运行的方程……每个截取一个点,就运算一次,从而推断出抛物线的起始点……”

“所以,在设计炮侦雷达的时候,就得考虑雷达发射信号、接收反馈的数据,然后导弹计算机根据我们预设在内部的方程求解……”

其实这也涉及到了计算机数据库的很多东西。

可这里的人都不专业,杨威索性就没有去讲得那么专业。

只是告诉众人,计算机存储的基础数据越多,解算就越快。

毕竟,计算机会对比内存中的数据库,直接调用。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整套系统的反应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探测出敌人的炮兵阵地。

数据库的数据积累,会一步步提升整个炮侦雷达系统的功能……

杨威努力地做到深入浅出地讲解。

可这里面涉及到了太多非光学领域的专业。

哪怕眼前坐的,大部分都是大动乱之前的大学生,可因为跨学科的内容太多,终究还是难以听懂。

无奈之下,杨威只能从更基础的地方给他们讲。

如此一来,更展现出杨威在各种基础领域的扎实功底。

在认真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不知不觉,天都黑了。

不知道谁开了设计室的灯,然后杨威继续讲。杨威讲得口干舌燥的,不过也讲得起劲。

这么多年,终于能有机会这样酣畅淋漓地讲有些复杂的武器系统了。

“……天气不同,空气密度也就不同,虽然空气密度不同对炮弹产生的阻力不大,如果把射程增加到30公里甚至40公里以上,这可能就会造成几秒的误差……这对整个炮弹的轨迹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从而可能导致炮弹飞行轨迹曲线产生数公里的偏差……”

杨威依然在持续地输出各种基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