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1 / 1)
其实真要说起来,文庙才是宁阳县原本的县衙所在,只不过在元朝大德初年的时候县衙西迁,旧衙就改造成了文庙,庙里主要有大德十一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碑,有元至正二年《重修宣圣庙碑记》隶书石碑。
整座文庙由前、中、后三院组成,贯穿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前院有木结构棂星门,是文庙的大门,门前有照壁,门外东西各有一通《下马碑》,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十二个楷书大字,棂星门里有砖砌半月形泮池,泮池上横担一座单孔石拱桥,泮池东西两侧为东华门、西华门。
中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院,是祭祀孔子及先贤先儒的场所,建有名宦祠、乡贤祠、东西两庑和大成殿(另有大成门是清代所建),其中大成殿是飞檐翘角、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宫殿式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并供奉“四配”、“十二哲”。
过了前院和中院,就是杨少峰杨大知县此行的目的地,明伦堂。
“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意思是乡里办的地方学校的名称,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即大学,三个朝代都叫“学”;无论是乡学还是国学,共同的目的都是阐明并教导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标准。
至少从宋代开始,文庙、书院、太学、学宫便皆以明伦堂来命名讲堂,而各地的文庙也不仅仅只是供奉孔夫的庙,同时也承担了官办学校的职能。
杨大知县虽然对曲阜世修降表的那一家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但是对于孔夫子本人而言,杨大知县还是极为尊敬的,无论是孔夫子的“儒学”还是孔夫子“有教无类”的理念。
大成殿里,杨大知县左右打量一番,随后便对跛五吩咐道:“等各社各闾的人手过来之后,跛五哥记得带着他们好生收拾收拾,一个月之后,咱们宁阳县的社学就算是搞起来了。”
跛五张了张嘴,过了好一会儿才试探着说道:“县尊,文庙不应该是开设县学用的吗?若是开设社学,那等以后开县学的时候……”
杨大知县忍不住吐槽道:“开县学,起码你得给我找来生员吧?宁阳县整个县城都找不到第二个读书人,就算开设县学又有个屁用?倒还不如先拿来开办社学。”
跛五点了点头,却又接着问道:“那县尊是打算亲自给刘三十二他们还有那些孩童们讲学?”
听到跛五这么一说,杨大知县顿时瞪大了眼睛,反手指着自己说道:“我?我亲自给他们讲学?”
他娘的,让本官给刘三十二他们那些人讲课?让本官给那些孩童讲课?
别说本官有没有时间,就算是有,本官也没那个耐心好吗!
正当杨大知县暗自吐槽时,跛五却傻傻的说道:“刚刚县尊不是说了吗,咱们宁阳县都找不到第二个读书人,要是县尊不给他们讲,那由谁来给他们讲?”
杨少峰伸手拍了拍跛五的肩膀,笑道:“跛五哥尽管放心就是,能来学堂里替本官讲学的一抓一大把,绝不会缺少合适的人手。记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学会在合适的时候使唤合适的人,要不然你就只能自己累到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