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1 / 2)

加入书签

某位著名的堕落文人周玉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好的地方官不仅能让治下的百姓干活,同时也能把皇帝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当做牛马一样使唤。

杨大知县对周玉才先生的观点很是赞同,所以他直接写了一封奏本给朱重八朱皇帝,请求朱重八朱皇帝对宁阳县的几个木匠进行赏赐。

另外,杨大知县在奏本里表示:因为制造的时间太晚,等收割机造出来的时候,宁阳县的百姓已经收割完了冬小麦,所以只能拿宁阳县周边荒地的野草进行了验证。

事实证明,收割机割草的速度比人用镰刀割草要快得多。

在不使用畜力的前提下,三个人操作一台收割机,割草的速度比三个人用镰刀割草的速度略微快了那么一丁点儿,基本上没什么差别。。

而在使用牛马或者骡子等牲口的时候,两个人操作一台收割机,割草的速度就要比五个人用镰刀割草的速度还快很多。

但是,不管速度持平还是快上很多,最重要的都是百姓不需要再弯着腰去割麦子。

杨少峰杨大知县还表示:宁阳县是大明著名的贫困县,是十分落后的小县,百姓数量稀少,所拥有的各项条件也都十分简陋,如果朱重八朱皇帝能够让工部对收割机加以改进,想必能让收割机的效率再进一步提升,以后无论是“走镰割”还是“围镰割”都将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能让百姓起起腰来的收割机。

所谓“走镰割”就是弯着腰,左手搂麦,右手握镰,向右后方割拉,男丁们在割麦子的时候通常会采用这种姿势。

而所谓的“围镰割”是妇女们常常采用的姿势,半下蹲,虽然效率较慢,但割出的麦茬比较低,累了还可以就势坐下歇歇。

有些比较能干的妇人,往往会在寅时过半(早上四点)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下地去割麦子,等到了戌时(傍晚七点)的时候,一个妇人往往也能割出一亩多地甚至两亩地的麦子。

杨少峰在奏本里指出:并不是所有地方的百姓都能做到家家户户有两三把镰刀,很多地方可能一家人都只有一把镰刀甚至于连一把镰刀没有,收割机的出现不光解决了百姓割麦子时的姿势问题,顺便还解决了大明百姓缺少镰刀的问题。

然后,杨大知县就让人把奏本和收割机一块儿送往京城,自己则是再一次跑到了刘庙村里去看百姓碾场。

洪武元年的时候,整个宁阳县所有百姓都是聚在宁阳县的县衙外碾场,也就是用碌碡将晒干的麦子,反复滚压辗打,使麦粒与秸秆和麦糠分开。

而到了洪武二年,因为各家各户种的地多了,种的麦子也多了,所以县衙前的那片空地就不够用了,各社百姓也只能在自己村子里的打谷场上进行晒粮食和碾场。

一般农村所谓的打谷场,一般都是选择在村庄附近较为开阔、平坦且地势较高的地方,用各种工具将选定场地的土壤反复夯实,再用碌碡反复碾压。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意往打谷场的地上浇水,要把麦秸打碎了掺到土里,铺到打谷场上,然后再反复夯实、碾压一遍又一遍,直到打谷场表面的泥土变得特别紧实,就算下雨也不会被泡成泥汤,然后才可以在打谷场上晒粮食和碾场、扬场。

而且与之前不同的是,早在杨大知县张罗着用简易水泥修路的时候,就已经想过要给各个村子里用水泥平整打谷场,所以,现在宁阳县城外各个村社的打谷场都已经是水泥地面,受到雨水的影响更小,也更平整。

至于说宁阳县城内的百姓们没有打谷场该怎么办?

多简单点事儿啊,宁阳县城南通往兖州府的那条路,随便去晒粮食,随便在那条路上碾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