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1 / 2)
王琼满脸愁苦的说道:“朝堂诸公?朝堂诸公哪儿敢轻易下决定啊,这又不是一个县两个县的事儿,更不是几家几户的事儿,这是整个江南几百个县、九百万户人家、五千万丁口的事儿,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一番动荡。”
所以,那老登还有那小登就让你来找本官,把问题抛给我杨某人头疼是吗?
可惜啊,我杨某人虽然没有什么系统也没有什么外挂,各方面都堪称是穿越者之耻,但是我杨某人看过的书比较多,见识过的套路也比较多,像这种能让老登小登和朝堂上那些小趴菜们头疼的问题,落在我杨某人眼里还真没什么大不了的。
是时候让你们见识见识来自几百年后的新套路了。
杨大知县很是不爽的翻了个白眼,冷哼一声道:“多简单点事儿啊,把王莽玩过的王田制捡起来改一改,把土地全部都收归朝廷,然后再跟户籍绑定,设置一个再分配周期,你看他们谁还能闹腾?”
王琼微微一怔,皱眉道:“王田制?可是王田制……”
杨少峰呵的笑了一声道:“王兄是想说王田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王琼不自觉的点了点头,杨少峰却反问道:“那王兄可知,王田制因何而失败?”
所谓王田制,王莽根据《周礼》所提及的井田制度搞出来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分给百姓耕种的玩法。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意思就是将全国土地改称为“王田”,土地收归国有由朝廷统一分配,一家有男丁八口,则授田九百亩;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却超过九百亩的,则需将多出的部分均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的,则按上述的规定进行授田。
杨少峰继续说道:“因为王田制的核心是计口授田,跟土地是否收归国有并没有半点儿关系——说白了吧,王莽那时候百姓数量众多,偏偏大量的田地都被世家豪强握在手里,他哪儿来的公田可以分配给百姓?”
“汉时荀悦曾言:夫井田之制,不宜于人众之时,田广人寡,苟为可也。”
“而王莽失败的第二个原因则是操之过急,他想通过“夺有余以与不足”的方法来实行王田制,即规定每户所能拥有的土地数量,然后将超出的部分直接给予其他拥有的土地数量不够的百姓,他却忽略了这些土地原本都是有主的。”
“可是如今……”
杨少峰伸手指了指宁阳县衙外面,说道:“北方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大量的土地闲置,足够朝廷迁移几百万、上千万的百姓过来再给他们授田。”
“把那些想要继续佃租他人田地的百姓全部按照无田流民统一登记然后再统一迁移到北方,再由官府统一授田,你看他们能闹出什么动静来?”
“没有了这些无田流民,剩下的那些士绅因为手里握着大量的土地,所以他们要么承担高额的赋税,要么就把土地低价卖给官府。”
“如果他们愿意承担高额的赋税,朝廷和官府不会亏,如果他们愿意把土地低价卖给朝廷和官府,那这些土地又可以成为公田等着以后再分配。”
“这个过程,朝廷完全可以把时间放到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尺度上来完成,慢慢迁移百姓即可,根本不必急于一时。”
“甚至只要放出风声去,你看那些“无地流民”是愿意赎回土地还是愿意被迁移到北方来等着官府授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