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 太上道德天尊(求推荐,求收藏)(1 / 2)

加入书签

………………请稍等,半小时内更替………………

什么是先天?

宇宙开辟之前,万物诞生之源,此时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也为先天。

如何得证先天?

对于后天修士而言,得证先天的唯一方法,就是凝练自身元气,整合道则法理,铸就先天道炁,贯穿出身宇宙的古今寰宇,在时间长河之中,超脱而出,固定唯一的真实“历史”。

对于先天境界的仙君、道君、大道君而言,回溯过去,占有未来是祂们提升自我的方法,却不是他们的本质。祂们的本质,是超脱时空之上,得到永恒自在的基础。

正如天仙的本质等同于任何一个顶级的世界,仙君、道君、大道君单纯论位格而言,也不次于任何一个宇宙。而仙君的点,道君的线,大道君的面,其实都是自身先天道炁衍生的过程,或者说是自身宇宙雏形的变化。

理论上来讲,哪怕是依靠祂人证道的仙君,所拥有的先天道炁,也是一个宇宙的雏形,其中法则完备,体系完整,只要舍得,都可以演化出一方宇宙。

所以,证道先天,其实就是得道。

比起天仙境界还需要苦苦追寻大道的过程,仙君一级已经是无限贴近于“道”的本身,可以视作是“道”从无至有过程当中的某一面变化。

相对的,仙君一级的存在,对于自我意志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毕竟“道”其始无名,只是被强名而已,其为万物原初,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又亘古不变。

任何一个靠近祂的存在,都会被其同化,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保证自身意志不崩溃,不被同化,也就成了证道先天的第二项问题。

这也是元清微现在需要面对的问题。

元清微凝聚的元始道炁,受到元魔、灵界道君和清微宫三重力量的影响,提前进入了蜕变的过程,而没有对应的境界和意志的元清微,则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被不断的分化。

哪怕有着清微宫本能的庇佑,却也无法将意志重新聚合起来。

对此,元清微选择了另外一种方法,他舍弃了清微宫对自我意志的镇压,随着元始道炁,想着无数世界流动而去。

并且,让自己的意志,想着宇宙开辟之初前进。

在这个过程当中,元清微的无数记忆在不断流逝,思绪变得模糊,灵觉不断衰退。

于此同时,他分离出去的意志,落入各种各样的存在之中,有的是动物,有的是植物,有的甚至连生命也没有,元清微的意志成为了其中的一点灵性。

没有多少记忆保留的元清微,受困于这些东西和生物体内,逐渐的变成了他们,哪怕短暂的清醒过来,也是无法判断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己,宛如雾里看花,又似庄周晓梦迷蝴蝶,不知道是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周。

哪一个是我?

元清微的意志和自我认知被不断的磨灭,记忆越发匮乏。唯独昔日尝试超脱,将元始道炁蜕变一次过程当中,沾染到一点点先天本性保持不变,没有受到外界的蒙蔽,维持着元清微在迷失的边缘,不至于彻底失去自我。

每时每刻,从各个分化出去的意志之中都会有着大量的信息,流入元清微的这一点意志之中,体验着不同身躯,不同感官,不同经验下的不同感受。

而在这同与不同之间,元清微可以说是弱小到了极致,也可以说是强大到了极致。

失去一切后天附加,反倒是守住了那一丝绵绵不绝的先天气息,按照仙道理论,此时的元清微便是得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

元清微似乎把握到了什么,意志自然而然的运转,点点灵光逐渐在意志之上浮现。

人生在世,所思所想,必然受到外界影响,学习的知识、经历的好坏、总结的经验,都是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我的行为。

如果说灵性是先天,性格是后天,那么仙佛之中的根器,其实就是后天的性格,对于先天的灵性影响。因此后天先天虽然相对,却并不泾渭分明,后天的性格可以轻微的改变先天的灵性,先天的灵性却又主导者后天的性格诞生。

正如那太极之图,阴中藏阳,阳中由阴,如今元清微完全抛去后天,总算是将先天的那一点点零星引导出来。

随着这一点灵性的出现,一个个记忆的碎片不断在元清微意志周围浮现,重新组合成思维模式,回归于元清微的意志。他看着那一点点的灵性,从无数分离出去的意志之中升起,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化作一片清圣的光辉海洋。

光辉圣洁,随着灵性的汇聚,越来越明,越来越净,与无穷高处,某一个存在产生了轻微的共鸣,下一秒,一尊道人出现在光辉海洋的中央。

在看到道人的一瞬间,元清微的意志就是被不断的拔高,升华到一种无以形容的高度,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一切宇宙,一切天地,一切众生。

这种状态很难形容,却又真实不虚,同昔日元清微演化的尼克斯女神有一点点类似。不过,尼克斯女神是从黑夜之中,走出来的命运支配者,站立在命运的最高处,观察着世间一切恒常与变数!

而元清微此时的状态,则是高居在万事万物之外,宛如至高至圣的观察者一般,俯视着天地万物运转,感受天地万物变迁,看着万物、世界、宇宙不断繁衍,不断扩展。

“太上道德天尊!”

元清微心中了然,所谓道德,本就是“道”之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