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人才争夺(1 / 2)
第六百八十二章 人才争夺
最近几天,皇帝虽然还在东巡之中,可留守京城的大臣们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
为什么?争夺人才而已。
按理说每三年一次的春闱,所有进士都得先在翰林院磨一磨,再下放到地方逐步加以历练,慢慢升迁。
可正德朝前些年扩充太快,人才奇缺,很多新扩充的疆域,往往一个县的面积顶得上内地七八个县大。
毕竟边境之地,人口少,暂时也可以忍受,很多地方直接交给军队托管,文臣政务部门也没啥意见。
可随着持续不断的移民,好多地方再也不是不毛之地,渐渐繁华更甚于内地。
省级单位就算了,可是府、县、镇、乡各单位就不得不进一步细化。
好嘛,这么一来,每年就得多出百多个县,千多个镇、四五千个乡来。
划分只不过是上级单位的图上作业,容易的很,可哪来那么多的各级官员呢?
所以每三年上榜的进士不但成了香馍馍,除了极个别的进了翰林院、补进京城各衙门之外,大半人立马就分下去了。
可这还远远不够,于是,那些参加了秋闱,屡次会试不中,失去了信心的举人也有了直接做官的希望。
只要你愿意去边远地区,个人能力又通过了吏部的考核,那让你当个县丞甚至当县令都不算难事。
可这样还是解决不了人才匮乏的问题,于是大家又盯上了每年堪称庞大的转业军人。
在正德朝之前,凡事招入军队的士兵,升迁与否先不管。基本是从十六七岁进入部队,一直就服役到你走不动路为止,然后发个一二两银子让你滚蛋!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培养一个训练有素的军人成本高昂,朝廷不可能几年之后就让你退役,你走了还不得发一笔钱啊?
那时候岁入才三四百万,投入军队不过百来万,哪里折腾得起?
有人问了,上了岁数的老兵,还有什么利用价值?长途行军都带喘的,更被说作战了!
其实各级军队也有自己的招儿,都是没钱给逼出来的!
上了岁数的,可以充作二线兵源嘛,站岗放哨总行吧?当炊事兵,后勤辎重兵,甚至放出去帮人走镖或者看家护院,留着给上官吃空饷也行。
毕竟到了一定的年岁,就不可能领取跟青壮兵丁一样的饷银了,在当时的军队中,这是各级军官心照不宣的事情。
可正德朝就不一样,义务兵没有入军校,或者转为军官,一般五年就得转业了。
当初朝廷上一帮大佬还对这每年二十多万退伍军人的安置伤脑筋呢。
可民间商业繁荣,特别是海军的退役官兵,早就被各地藩王部队或者商船提前预定了!
陆军的也不愁去向,毕竟都是接受了五年的严格训练,很多人甚至是参加过战斗的老兵。
朱厚照直接就下了圣旨,县一级的监察等,优先从退役军人中挑选。
一开始,各地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毕竟老眼光看来,军人就意味着兵痞,不好管理!
可一旦接收了,从上至下才发现经过新式训练的退役军人和军官简直就是宝贝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