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苗家岭阻击战(上)(1 / 2)

加入书签

【今天更新大概7千字,就不分3章了,2章结束。】

新一团的侦察兵早就发现了鬼子的先遣部队。

一团2营营长陈金默立即向高启强报告:“副参谋长,鬼子来了。”

高启强微微一愣,他没想到鬼子来的这么快。

“来了多少人?”

“一个中队的兵力,应该还没有发现我们。”

“老默,快,让兄弟们隐蔽,把他们放近了打,不能让他们回去报信。”

“是!”

服部平次望了一眼面前的苗家岭,这是一个区区不到200米的高地,但却扼守了晋东南通向晋中的通道。

“搜达寺内,命令,在苗家岭构筑防御阵地。”

“哈依!”

180多名鬼子,就这样毫无防备地冲了上去。

“200米!”

“150米!”

“80米!”

“50米!”

“打!所有机枪开火!”高启强当即下令。

这么近的距离,新兵都能打中,更何况是新一团的百战老兵。

“哒哒哒...哒哒哒!”

高启强亲自拎着一把冲锋枪朝前方点射。

陈金默则是操纵着一挺勃朗宁重机枪疯狂扫射。

苗家岭阵地没有经历战火,高地下的山坡连个弹坑都没有,鬼子想躲都找不到地方。也有聪明的鬼子以战友的尸体为掩体开始朝八路军阵地射击。

不过他们也就打了两发子弹,随即便被呼啸而来的轻型迫击炮给炸飞了出去。

最后剩下几名鬼子不甘心,大呼:天蝗陛下板载。

随即抱着手雷便冲向了八路军阵地,不过新一团2营的精确射手也不是吃素的,“啪啪”两枪直接命中了鬼子的胸腔。

整个阻击战,不到5分钟就结束了战斗。

“老默,快,让兄弟们打扫战场。把鬼子的枪支弹药都捡回来。”

“再让人把山下的树全砍喽!”

鬼子的三八大盖射程较远,刚刚竟有两名鬼子依托山底下的树木射伤了2营的一名的机枪手。

独立混成第3旅团旅团长,山田三郎少将是从关东军调过来的一员悍将。

虽然第三旅团并非精锐的野战兵团,但山田三郎却是用训练关东军一样的方法训练第3旅团。

就凭这一点,远远不是他平陆勇夫的第4旅团能比的。

虽然他在陵川被孙楚击败,损失了1个步兵大队,但要知道,他面对的可是晋军一个半集团军的兵力。

“将军阁下,负责先遣的步兵中队毫无消息。”

“八嘎,难道他们遭遇了支那军队?”

“传令部队,放慢行军速度,向苗家岭一带派出侦察兵。”

“哈依!”

这就是他比其他指挥官要谨慎的地方,因为长时间在关东军服役的关系,所以在前期作战中,他并未见过华夏军队如何不堪一击,因此他的作战风格相当谨慎。

果然,片刻之后,侦察兵向他汇报。

“旅团长阁下,苗家岭方向有500多名支那士兵驻守,服部中队恐怕已遭不测。”

“八嘎呀路,传令,让山炮中队和第一、第二野炮中队向苗家岭方向覆盖射击。”

“第二、第三步兵大队击溃当面之敌,打通前进道路。”

“哈依!”

为了对晋军作战,独立混成第3旅团增加至6个步兵大队的兵力,下辖炮兵队(1个山炮中队与2个野炮中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和旅团部等,总人数在6500人左右。

虽然陵川之战被孙楚击败,但还是有将近5400余人撤到此处。

他的命令刚刚下发不到十分钟,鬼子的炮兵阵地便已构筑完毕。

“杀鸡给给!”(鬼子语)

“开炮!”

幸亏高启强的防炮洞已经挖好,鬼子的山炮和野炮刁钻的很,小小一个苗家岭不到150米的防御正面,他们竟然分三段压制射击,打得2营抬不起头来。

两个步兵大队旋即开始向前冲锋。

不过他们刚刚冲到山腰,就被地雷炸得不敢向前。

“八嘎,支那人狡猾大大滴,竟然在山腰处埋藏地雷,着实可恨。”

“让工兵队上!”

地雷的应用打破了山田三郎的作战思路,他本想使用炮兵压制,而后步兵直接冲锋,这样一来就可以迅速地拿下前方高地。

但是步兵在半山腰受阻后,现在他反而不得不继续让炮兵提供支援。

因为一旦高地上的八路军回过神来,半山腰的鬼子步兵可就遭殃了。

“让工兵快快滴!”

山田三郎很清楚自己的状况,他们已经没有多少炮弹了。

陈金默缓缓摸到了高启强身边,“副参谋长,鬼子的山炮太毒了,幸亏你让兄弟们在山腰上埋了许多假地雷。”

高启强道:“我们隐瞒不了多久,让兄弟们做好打恶仗的准备,告诉同志们,人在阵地在。”

“是!”

果然,鬼子工兵很快发现了他们设置的假地雷,这可把正在进攻的鬼子气的火冒三丈。

“冲上去,杀掉他们。”(鬼子语)

“杀鸡给给!”

“大日本帝国板载,天蝗陛下板载!”

“同志们,打!”

随着高启强一声令下,2营的阻击阵地顿时响起了阵阵枪声。

独立混成第3旅团可没跟新一旅作战过,他们哪见过这种火力密度。

现在新一旅的步兵营配置了两种机枪,分别是12.7mm勃朗宁重机枪和勃朗宁1919A4  7.62mm风冷轻机枪。

7.62mm的还好,这12.7mm的重机枪威力可就大了。

无数的鬼子被直接拦腰打断。

旁边的鬼子都吓傻了,哭爹喊娘地求救命。

不过也有凶悍的鬼子当即架起了掷弹筒。

“快,狙击手把掷弹筒干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