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究竟是谁算计了谁?(2 / 2)
“陛下,柳王爷与陈大……不,柳锡与陈兆林都曾是有功于社稷之人,如今犯下此等大错,实乃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老臣虽与他们同朝为官多年,也有一些往来,但这件事上也未敢为之求情一二。”
“你倒是把干系都撇的清楚,老东西。”陛下冷冷哼了一声。
范相连忙赔上笑脸,“陛下,老臣只是实话实说。在这件事情上,老臣也难做。您也晓得,老臣为官多年,多多少少与这两位都有些往来,老臣若是不为他们求情,那是无情,但老臣若是为他们求了情,便是对枉死的百姓无义。老臣无法抉择,请陛下另择有大智慧之人来公断此事。”
陛下与范相君臣多年,自是深知范相此人的明哲保身中庸之道,也不勉强,顺着他的话便问:“那范相以为,何人有大智慧能来公断此事?”
范相施施然道,“老臣以为,刑部与大理寺掌管着大秦律法,想来是最合适不过了。”
刑部尚书与大理寺卿闻言脸都绿了。
他们好不容易才把这盆水给泼出去了,范相这不是生生又把这盆水给泼回来了么?
刑部尚书更是求助地看向他的顶头上司,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只期盼着这两位能拉他一把。
然而,在这个时候,人人自危,恨不得离这些个事情越远越好,谁也不愿意沾。尚书省左右两位仆射也是一样。
倒是这个平日里谁也不得罪谁也不亲近的老相爷,今日却是破天荒地把别人给拉下了水,委实少见。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太子殿下看了一会儿戏,见刑部尚书与大理寺卿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根本没有要回话的意思,他才上前一步,说道:“陛下,儿臣也以为,刑部与大理寺是最靠近大秦律法的人,他们应当最有资格对此事有个公断。否则,当年幽州城的几万军民,便该死不瞑目了。”
太子殿下这话一出,刑部尚书与大理寺卿的脸色都变了。
但陛下的脸色何尝不是变了变?
陛下闻言脸色一沉,冷冷道,“那刑部大理寺以为如何呢?”
刑部尚书与大理寺卿先后出列下跪,刑部颤颤巍巍地跪在那儿道:“禀……禀陛下,依照大秦律法,通、通敌叛国者,斩……斩立决。”
“还有呢?”
大理寺卿道:“通敌叛国,祸国殃民者,诛……诛九族。”
“很好啊,诛九族。”陛下似笑非笑道,说着转而看向太子殿下,“太子以为如何?”
司徒烨的嘴角扯了扯,漫不经心道:“陈兆林与皇后娘娘是表兄妹,陛下与陈家是姻亲。若诛九族,陛下也在其列。”
陛下的脸色沉了沉,朝堂上又一次鸦雀无声。
一片死寂。
若是仔细看,陛下的脸色都发青了,也不晓得是气着了还是怎么地。
这也就是太子殿下,换了其他人谁敢这么跟陛下说话呀——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那太子觉得,如何处置才妥当?”陛下举重若轻,一字一句都令人胆战心惊。
司徒烨郑重地拜了一拜,说道:“刑部与大理寺掌我大秦律法,应当是最有大智慧之人,他们也应当最清楚。若陛下下旨诛这些罪人九族,又独恕某些特定人,自然要受非议。倒不如斩罪魁,宽宥不知情者,才更彰显我大秦以法治国,彰显陛下仁君之昭名。两位大人以为呢?”
刑部尚书与大理寺卿愣了愣,连忙附和,“是,是,太子殿下说的有理。”
范相也跟着附和曰:“陛下仁德治国,太子殿下大爱无疆,如此甚好。”
陛下冷冷哼了一声,看着司徒烨的目光越发深不可测。
虽然老三最敢顶撞他,最肆无忌惮不受控制,可偏偏他却是最了解他心思的人。
他明白,今日他若不赦那些人,老四也别想赦。
这一局,究竟是谁在给谁台阶下?
究竟是谁算计了谁?
……
早朝散后,市井便传闻:陛下有旨,大将军陈兆林、广平郡王柳锡两名逆魁通敌叛国,大逆之罪十恶不赦,斩立决。从犯若干按律判决。
但对陈家以及柳家其他不知情的无辜者格外施恩。陈家以及柳家三族之内,凡有官职者,一律削职为民,无论男女流放三千里。永世不得录用。
虽然流放三千里不近人情,但比起九族尽诛,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同享了富贵的人,也得共享磨难才行。
同时,陛下也下旨昭告天下,皇后失德败行,凤仪有亏,即日起废除皇后尊位,打入冷宫,永世不得出——死后更不得葬入皇陵,不享追封。
可谓冷酷到底,绝情到底。
但在同一道圣旨里,陛下却追封已逝娴妃为淑仪昭敬敏皇后,移棺椁入帝陵,待陛下百年之后同葬一处,享千秋万世香火供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