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连鹤(2 / 2)

加入书签

房门打开,外面空无一人,只在地上留了一封信。下人把信捡起来,送到林丰手里。林丰打开仔细一看,吃惊到眼睛都瞪大了一圈。确切地说,这并不是一封信,而是一份诉状,状告的是当朝宰相蔡源。诉状将洪英四年益州钱引案的来龙去脉写得一清二楚,底部落有三名人证的手印和名字。

林丰将诉状草草看完,往怀里一塞,急匆匆离开临风阁直奔魏王府。

魏王正在沐浴,听见下人禀报林丰深夜求见,心知他必有急事,命人传话让他先在书房等候。

林丰在书房里度日如年等了一炷香的工夫,魏王披着一头湿发阔步而来。

林丰弯腰行礼:“属下深夜叨扰,请王爷见谅。”

魏王一向信任他,知道他不会无缘无故深夜求见,便问道:“这么晚了有什么急事?”

“今日属下收到一个神秘的口信,说有人要送一份大礼给王爷,让属下去乐天坊临风阁等候。这口信来历不明,属下半信半疑,去了一趟临风阁,果然有人送了一份大礼给王爷。”

林丰将怀里的信件双手奉上。

不过是一封信而已,还妄称大礼。魏王不以为然地接过来,展开一看,才发现这封信的分量之重,的确担得起“大礼”这称呼。

他既惊喜又惊诧,问道:“信是谁送来的?”

林丰道:“信放在门口。属下没见到送信人。”

“仙人状果然和益州钱引案有关。朱奕曾向国师提过,当年查案子的六个风喉全都葬身火海。我当时就觉得奇怪,这些风喉个个武功高强,即便遇见失火,也不至于全都活活被烧死。万万没想到,还有一个活着的,这人竟然就是韦长生。”

魏王说着,情不自禁笑了起来:“有三个人证,太子想要保住蔡源可就不容易了。”

林丰点头:“真没想到,韦长生不仅是夷微,还是当年益州府风喉的头儿韦石金。他改了名字隐瞒行踪,显然是怕被人灭口。”

魏王突然收起笑容,不解道:“他不是因为刺杀萧元盛而被送到生死海了吗?这诉状是何时写下的?为何他在大理寺不提这件案子?”

林丰猜测道:“莫非这信里的另外两名证人连鹤和陆平也在生死海,三人在生死海里碰了面,谈起当年的案子凑出了真相,所以才写下诉状,想要立功赎罪,离开生死海?”

魏王摸着下巴点了点头:“有道理,不过,又是谁替他们把诉状从生死海送了出来?”

林丰道:“不管是谁,他把诉状送到属下这里,显然心里向着王爷。”

这是自然,口信都说了,是送给魏王的大礼。

“明眼人都知道,这些年蔡源有太子撑腰,才能一路高升,飞扬跋扈。如果这诉状上写的都是真的,虽然告的是蔡源,可属下不信他胆大包天能做出这样的事,背后必定有人指使。”

魏王冷冷一笑:“除了他,还能有谁呢。他虽是长子,却非嫡子,若不是因为当年灭掉东吴立了些功劳,这储君之位怎么会轮到他?”

“王爷打算怎么办?”

魏王沉吟片刻:“你找个人悄悄把这封信送给房忠。这人刚正不阿,脾气又臭又硬,几次弹劾蔡源,蔡源视他为眼中钉。”

“王爷得想办法护住这三个人的命。如果消息走漏,传到蔡源的耳中,只怕他会杀人灭口。”

“不错。这三人至关重要,既然有人送出诉状交给我,显然是想让我来保住这三人的命。可生死海我也鞭长莫及。”魏王此刻有些后悔自己没把生死海放在眼里,竟没在里面安插眼线。

“王爷不妨去找朱奕。他对国师提及当年的钱引案,其实在向王爷示好。”

魏王点点头:“这封信先别交给房忠。我明日先见见朱奕再说。”

林丰拱手告退。

翌日魏王入宫,让心腹侍从把朱奕叫到宣德殿的偏殿里。

“王爷。”朱奕行了个礼,态度谦卑恭敬。魏王善于察言观色,直觉朱奕对自己颇有好感,有攀附之意,便示意侍从守在殿门外,把那份诉状拿了出来。

“朱副使看看这个。”

朱奕接过诉状一看,吃了一惊:“韦长生竟然是韦石金!”

“你认识这个人?”

“回禀王爷,当年他是益州府风喉之首,此人原本是个江湖刀客,落魄穷困,入了风喉之后一心为朝廷效力,想要立功得赏,所以做事十分卖力。他接到任务,不论事情有无进展,都会三天呈一份密报。奇怪的是,他调查钱引案这次,却一份密报都没有送到下官手里。下官怀疑,是有人截下了密报。”

朱奕没有明说,但是魏王一听就明白,他在暗示什么。

能截下密报的人,只有指挥使周昌安。蔡源不过是朝廷派到益州主管褚纸厂的京官,如何能手眼通天让御前司指挥使周昌安听命于他?

魏王心里一阵狂喜。原来只是猜测太子插手了此案,如今看来,几乎可以肯定,太子一定和钱引案有关。

“朱副使在生死海里可有可靠的人?”

“有几个手下,还算可靠。”

魏王道:“三名人证,目前只知道韦长生在生死海,另外两人,不知身在何处。本王猜测可能也在生死海,朱副使能否派人去查查这两人的下落?若三人都在生死海,能否保住这三人的命?”

朱奕爽快答应:“下官这就派人去打听,从京城赶过去,快马加鞭昼夜不停,也要两日来回。只是保三人的命,”

他为难道:“下官毕竟只是副使,如有人抢先一步下手,下官也无能为力,还请王爷见谅。”

魏王明白他的意思,拍拍他的肩膀笑了笑:“周昌安这个指挥使也当得太久了,是该挪挪位置了。”

朱奕转身告退,走出偏殿大门,唇角露出一抹讽笑。

周昌安原本是他的手下,这人没什么本事,善于溜须拍马钻营投机。上任指挥使病故后,所有人都认为朱奕理所应当会接任,谁都没想到,周昌安却一跃而上成为新的指挥使。据说,圣上选他做指挥使的原因很可笑,因为他的名字入了圣上的眼,大周昌安。而朱是前朝的国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