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喜丸子(1 / 1)
某天课堂上,包坛给众人布置的辩题是“胜利”,还未安排正反方队员,程以安和林知夏便各执一词,争论了起来。
“包博士,学生窃以为‘胜利’就是指比赛最终结果,与过程无关。”林知夏率先抢到立论。
程以安反驳道:“不敢苟同。我认为,胜利更看重过程的。所谓胜利,是指达到预定的目的或目标,而不考虑实现目标的过程的胜利,是毫无意义的。”
随即,唐九畴沿着程以安的思路展开道:“获取胜利的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更多的印证在过程中。获取胜利的手段,究竟是卑劣的骗术还是高尚的计谋;实现了目标究竟是小人得志还是英雄圆梦?倘若没有对于手段的考察,我们将无从谈起,人所取得的所谓胜利,是否是一具没有善恶判断的空壳。同时,胜利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也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中。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如果我们谈人的胜利,却不谈人的情感问题,就没有一点人性了,对不对?如果情感上的幸福体验也算是胜利必须考察的因素的话,那么,在座的诸位学子更多是去哪里体验这种感情的呢?毋庸置疑的,唯有白头偕老的人生之路才能见证永结同心的誓言,而绝不是那一纸婚书和生死同眠的坟墓。当然,今天我们谈胜利,既要看过程,也要看结果。结果直观地告诉我们什么是输赢成败,体现了过程的完结。但是胜利中永恒不变的是人们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胜利中永不退色的是人性的光辉,这是过程,而非结果。因此,胜利过程重于结果。”
一位名叫蓝冠的学子也由林知夏方才的观点展开立论:“唐学子告诉我们手段的不同体现于过程当中。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会有手段的不同呢?董卓和诸葛亮为什么就会有不同的人生历程呢?不正是因为对结果有着不同的追求吗?我认为:胜利结果重于过程。人的目标实现是指个人发挥自我才能,为江山社稷做贡献,实现人之为人的尊严。它既是过程,也更是结果。今天判断二者孰轻孰重,就是要看何者是实现目标的动力源泉,哪方才是目标实现的价值指引。一方面,人是理性中人。人之所以异于动物,正是因为人对结果的孜孜以求。它使人超越本能,赋予人生以理性主义的精神、积极入世的情操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另一方面,人是社会中人,衡量一个人是否实现了目标的根本标准不在于高峰体验而在于社会贡献。正如《左氏春秋》所言:立功、立德、立言,此皆为人生之不朽也。而这一切最终体现于结果而非过程。由此可见,过程指向结果、服从结果,结果引导过程、统帅过程。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过程的价值,也不能否认程学子今天的观点有其他积极的意义,因为当人生蒙受坎坷、遭遇挫折的时候,过程可以抚慰我们的心灵。但是,我想要追问的是:如果我们把一时的藉慰之辞作为人生的准则的话,那是否为饮鸩止渴、南辕北辙呢?”
“刚刚蓝学子说诸葛亮是在追求结果,请问他是不是在追求‘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个结果?”程以安反问道。
林知夏加快的语速:“程学子是不是认为生死都是结果呢?那人从尘土而来又归于尘土,天下人终有一死,那结果都一样,这个世界是不是太单调了?”
“那是因为诸葛亮他在追求目标。此外,刚刚林学子有说人一定要对社会做出贡献才算实现人生目标。那么,有一个残疾人,他毕生都只是在学会如何自理生活,请问他能获得胜利吗?”
“他用他的精神感动了天下人。还是《左氏春秋》,它告诉我们: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立功、立德、立言,皆为人生至三不朽。如此立德之不朽,难道不是贡献吗?”
程以安感觉林知夏中计了,连连追问道:“这位残疾人他精神的体现正在于他克服人生的过程中。再请问,林学子觉得评价一个人和评价一个物,它的区别在哪里?”
“君子论迹不论心。评价一个人区别一个物,在于他实际达成的结果,而不是实现意图的过程。我也想请问程学子,在你的标准里说,手段的选择和运用蕴含在过程中,这是不是恰恰证明了,过程为结果服务呢?”
程以安一时没反应过来:“是过程为结果服务吗?林学子若如此认为,那我也没有办法了。”
林知夏假笑道:“请程学子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我方才已经说过,手段的选择难道不是在过程中,难道不是通过手段的选择来看这个人是不是真善美的吗?”
林知夏煞有介事的点头道:“哦,程学子终于承认了我们在过程当中要调整手段,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追求结果。”
这时,尹欢站了起来,立于程以安一方:“我想请问林学子,登上泰山和登上修文馆后山两种情况下,人的体验、感觉和层次为什么会不一样?”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要分情况来讨论,是要看谁去登。”林知夏不紧不慢道。
“对。林学子说分情况来讨论,请问分的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要去分情况,而不是仅仅看登上了这个结果呢?”
“我坚持的判断标准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其中蕴含着个人潜能的问题。一个人能否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与机遇息息相关,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尹欢四下环顾:“没错,大家听听,这是不是都是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呢?”
“尹学子,难道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东西,都是过程本身吗?”李启阳也站了起来,不置可否地反问道。
“难道过程中体现的东西不是过程本身,还是结果本身吗?”尹欢没想到李启阳会站在对立面,饶是一怔,但很快回神,“李学子是不是想抢过程的功劳呢?”
李启阳哑然失笑:“我可不敢抢过程的功劳。但如果我是名战士,一场洪水淹死了我的马,难道也是我的过程吗?或者我换一个更优雅的例子,如果一位大夫,在针灸时不是为了追求治愈病人这一结果的话,难道是在体验过程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乐趣吗?”
“但是,本来你可以花九十文钱治好病,结果这位大夫让你花了九百两银子,你还会去感激他的救死扶伤吗?我想,恐怕是李学子的钱袋和李学子至少有一者要九死一生了。”尹欢揶揄道,“而且,既然都谈到死,那我就不明白了:有的人为国家而死,有的人为民族而死,有的人为感情而死,有的人为钱财而死,为什么大家死的待遇各不相同呢?”
李启阳淡然道:“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以为,如果做出了社会贡献,那就是顶天立地的死。尹学子你说这是不是胜利呢?此外,请问程学子,评价人是否获得胜利,到底是更重结果中的社会贡献,还是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呢?”
程以安不紧不慢地反问道:“没错,有的人轻于鸿毛,有的人重于泰山,但这难道不是过程赋予的意义?怎么,难道还是结果体现出来的不成了吗?请李学子正面回答。”
未等李启阳开口,林知夏便故作惊讶地抢白道:“真的是过程吗?连司马迁说这句话之后都补了一句‘用之所趋异也’。求而得之的结果不同,直接导致了一个人是死的悲壮还是死得可耻,程学子还要告诉我这是过程吗?请回答刚才李学子的问题。”
“奇也哉,怪也哉。”尹欢折扇一拍,摇头道,“追求结果、追求理想竟可等价。那我想,‘修文馆学子有理想’,应该改成‘修文馆学子有结果’啊!”
“尹学子今天犯了一个最关键的认识错误,那就是认为过程之中体现出来的东西都是过程本身。”李启阳笑着长叹道,“那今天我们在辩论过程中,你与程学子体现出来的风度气质,是不是你们日常注重修养的结果呢?”
“李学子好奇怪。”尹欢的头摇得更厉害了,“是蕴含在过程中,不是从过程中看。不重视过程,如何能看得出来?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但最后山也未平。请李学子告诉我,你怎么从这未平的山看出愚公的胜利啊?”
林知夏为此嗤之以鼻:“尹学子,愚公要不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而是一听河曲智叟说‘汝之不惠’就放弃了,你说他到底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我就问你和程学子一个问题:倘若今日《论语》没有流传世间,孔子能被称为‘至圣先师’吗?”
“林学子要谈社会贡献,那么好。”程以安急了,“奴隶社会奴隶的贡献多不多?奴隶主自己都不用劳动了,可是奴隶,他连自我都没有,还谈什么实现自我目标的胜利呢?”
“谢谢程学子告诉我说孔子之所以胜利在于过程,圣人的努力和奴隶的劳动无异。可我还是认为结果重于过程,就拿爱情来举例子。程学子究竟是重天长地久这一结果,还是重曾经拥有这一过程?”林知夏戏谑道,“程学子今天可不要说,谈恋爱就是要短平快、一脚踹哦~”
程以安平复情绪:“好,我也来说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没有步入礼堂,焦仲卿和刘兰芝也没有子孙满堂,但请问林学子有没有为他们的爱情感动过?”
“指出程学子的一个文学常识性错误。”林知夏嘿嘿一哂,“‘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义妇何意?梁山伯与祝英台没有步入礼堂吗?只不过是私约终身而已!”转而又嗔道,“还有,我必须纠正你另一个三观认识上的错误,爱情的结果不是步入洞房,而是白头到老!”
“好。白头到老是不是一生一世?一生一世是什么?过程!”
激烈的争执暂告一段落,稍作休整后,进入了结辩阶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