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藏器,待时而动_第2196章 《千里江山图》(1 / 2)
君子藏器,待时而动_第2196章 《千里江山图》
“林熙且慢走······”
听到安玉田的话,林熙投去好奇的目光。
安玉田起身笑道:“来而不往非礼也,林兄赠我大礼,我应当回礼一件,请林兄不要推辞,觉得寒酸······”
安玉田出自大家族,礼数无可挑剔,林熙也不敢怠慢,欣然接受:“不知是什么回礼······”
安玉田走到书桌左侧的博古架上,取下一幅画轴,到林熙面前缓缓展开,温润的笑道:“一副《千里江山图》,不成敬意,请林兄笑纳······”林熙顿时错愕难言,满目惊讶:“什么?这是《千里江山图》······”
据林熙所知,《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主要取景于庐山和鄱阳湖,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历代收藏夹评论,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作者王希孟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他曾是北宋政和年间宫廷绘画教育机构——画院的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翰林院图画局,初未甚工。
当时,宋徽宗赵佶是图画院的老师,其慧眼独具,称他是“孺子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徽宗政和三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千里江山图》,时年一十八岁,可惜不久之后,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这幅传世名画的创作背景,更是相当深渊:北宋末期,宋金形成军事对峙之势,北宋王室衰微,国土沦丧,民不聊生,朝野内外形成一股强劲的爱国主义力量。
其中,以青年学生为主流的爱国力量迅速崛起,但面对朝廷软弱无力的政治、军事,他们只能将富国强兵,以及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军权和政权分离后,北宋就进入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大大提高,加上汉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以及宋代出现的印刷术,无一不影响文人艺术创作的主题,绘画从解答“人与社会”的关系,转向了解答“人与自然”的关系。
宋徽宗作为帝王,改变了宫廷画家的社会身份,他作为艺术创作的统领者,对绘画有着直接而明确的要求,作为画家的宋徽宗,从不放任宫廷画家自由创作,他对宫廷画家的形式和趣味,有着严格的要求,其审美情趣,成为决定艺术风格的绝对标准,宫廷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等方面,必须符合其审美趣味和倾向,因此开办了画学。
王希孟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创作《千里江山图》,获得宋徽宗青眼有加,可见这幅作品的价值,若这真是《千里江山图》,价值不言而喻,甚至盖过林熙所有收藏,占据魁首位置。
出于个人的喜好,林熙霎时精神大振,一扫刚才的压抑颓废,举目向画卷上望去。
这幅《千里江山图》,是用一幅整绢画成,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作者笔下应运而生,从前景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
峰峦左下方,一横跨江面的大桥,并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
翻过两重山,可见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着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似在作曲。
继续前行,又是一座桥,此桥虽跨度不大,却在桥上修建凉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