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大势(上)(1 / 2)

加入书签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支服部氏队来自中国,他们原姓秦,经过一番漂洋过海到达了东瀛国,也就是后来的扶桑,因为生存以及种种现实情况的压迫下,在归化之后改姓服部。

这一族人带着一身的歌舞、技艺、武术,在扶桑的大街小巷中流浪,其中有一部份定居在伊贺,所以就有了所谓的伊贺忍者之称。服部氏一族在伊贺落脚之后,一面在当时社会上伸展其经济力量,一面则暗地里扩充着忍术及暗杀之要务。平安末期,源平两家争霸时服部一族挟其超强的忍术窜立于战争的舞台之中,成为相当特殊的集团势力,在这段时期可谓是忍者的黄金时代,其忍术已经到达出神入化,无远弗届的地步。和出众的武艺相比,他们的操守和气质更令许多人赞佩,一旦出任务就会全心全意投效主人,具有替主人舍身赴义的效忠精神。

但在天正九年(明神宗万历九年),痛恨忍者妖狂术法的扶桑霸主织田信长决定歼灭忍者,一整妖风。发兵四万四千直捣伊贺忍者重心,殊死战斗长达十天。当时一些上忍、中忍们带领着众多下忍杀出重围,分散逃到诸国。其中大部份都是逃进德川家康领地内,通过他的庇佑才在九死一生中捡回性命。后来在本能寺之变后,身处京都附近的德川家康遭到明智光秀的追捕,负责保护他的服部半藏,为了报恩,利用老家力量,召集了数百名伊贺忍者,一路护卫家康逃脱叛乱现场,从饭盛山一直翻山越岭到伊势湾白子港,再搭船到高滨港,逃回本国,整个过程历时五天六夜,途中多次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翻越伊贺事件」。

脱险归国的德川家康有感于伊贺忍者对自己的忠诚和强大力量,下令把其中的精锐结成“伊贺同心组”,由服部半藏统一指挥,作为自己的嫡系部队。

勉强压下满腔屈辱和不快,百地宗秀轻轻的把刀插了回去,仿佛没有用一点力气,却又像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即使他再狂,再傲,也有两个人是他必须尊重,也是衷心尊重的。第一个是主公德川家康,第二个就是服部半藏。

下人们打扫好院落,把鹤子的尸体抬走。和百地宗秀的感觉截然相反,其他人并不以为意,更不会为鹤子的死而难过。一个下人而已,死就死了吧。

那须贺左收起兵刃,顺手在一个俊俏小姓的的尾骨处兜了一把。

“大人”,小姓红着脸,怯生生地躲到一边。

“嗯。”那须贺左两眼眯成一道缝,显然对这个反应很满意,邪笑着道:“今天晚上来找我。”

而加藤小五心里比那须贺左还高兴,因为终于看到不可一世的百地宗秀栽了个大跟头。他甚至有点埋怨服部半藏,要是再晚来一会,让果心大师把他给宰了该有多好。

蓦然想起,果心大师唯一的徒弟死了。如果我去拜他为师,能学到他一半的功夫,什么百地宗秀,什么服部半藏统统都得给我靠边站。

在白天,加藤小五发起标准的白日梦。

又走了大约半柱香的时间,百地宗秀和服部半藏来到德川家康的宿间外,门外的走廊上整齐的放着两双木屐。

“是正成和勘次郎么?快进来吧。”一个平和的声音从屋内传来。

与爱好南蛮艺术的织田信长不同,德川家康是个标准的东方文化爱好者。屋内装饰的古朴素雅,地板上铺着洁白的榻榻米,墙上挂着中土唐朝时期李思训的山水画《江帆楼阁图》,旁边是一座四扇屏风,漆黑油亮的底色,上面绘着满山樱花,莲灰色的吉野樱、丰满红润的八重樱、浅黄色的郁金樱、花枝低垂的枝垂樱,“春分”时节最早开花的彼岸樱,花瓣多到三百余片的菊樱……掩映重迭、争妍斗艳,栩栩如生。这座屏风乃是出自享誉扶桑的画匠狩野永德之手,自非凡品。屋内最里侧还矗立着一个高大的紫檀木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种和书、汉书,整个屋子充满了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

唯一和整个屋内的气氛不协调的是书柜旁边竟然挂了一副弓箭,黑色的长弓,箭壶内只有九只箭,箭羽分九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白、黑。也许屋子的主人选择把它挂在这里是要说明,文武两道、张弛并行,方才能赢取天下。

德川家康一身黑色的羽织(注一),正席地坐在矮小的的书案后,一手支腮,对进门的服部半藏和百地宗秀亲切的招着手,整个人看上去很和蔼,温敦,没有一丝张扬的霸气,很难让人把他和那个享誉扶桑多年的一镇雄藩诸侯联系起来。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在他的举手抬足间,有一种怡然自得,浑然天成的非凡气质,在数十年充满阴谋、背叛、战乱生活的锤炼下,德川家康的修为已然到了英华内敛的境界。

两人进屋后连忙跪座于地,向德川家康施以武士参见主公之礼。接着又向他对面坐着的一人恭敬的打着招呼:“忠胜大人,您好。”

那人身高八尺,身穿黑丝威大铠,没带头盔,铠甲的下半部还带着几处尘沙和草籽,象是一路风尘仆仆而来。跟多数扶桑武士一样,中间的头发大部分剃掉,露出青湛的头皮,剩下的小部分头发挽了个发鬏。四方脸,目光如电,一副漆黑浓密的短须彰现着男儿的刚性。

他就是德川家康手下首屈一指的猛将,领取上总十万石俸禄,从五位下中务大辅,本多平八郎忠胜。此人不但深通兵法而且武攻极高,不在服部半藏之下,自从军以来大小近百战竟未负过一次伤,从而得了个扶桑赵子龙的美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