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1 / 1)
朱标道:“像张士诚这样的,国家有十分力量,他只能用上两三分?”
朱元璋撇了撇嘴,不屑道:“能用上两分,都得算他老张家祖上积德!黄敬夫、叶德新、蔡彦夫贪了,他们下面的官儿贪不贪?他们下面的官儿贪了,那些小吏贪不贪?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么一级一级的贪下去,就算张士诚有几座金山银山,照样没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对了,标儿……”
说话间,朱元璋站了起来,重重地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道:“咱出征的这些天,着实辛苦你了!没有人比咱更知道,处理这么多国务,得多么辛苦。”
“爹,您这是什么话?”朱标道:“师父有事,弟子尚且服其劳。儿子为父亲分忧,哪里说得上什么辛苦?”
“话虽如此,但咱心里还是感激得很啊!以前咱也出征在外过,但是,国家大事依旧要处理不说,还要担心应天有没有什么事情瞒咱的,只会比在应天处理国政辛苦……九年了,足足九年多啊……也只有这四十来天,咱才是真的只需考虑战事就好,不必考虑其他,别提多安逸了。这四十多天,就相当于给咱放了个长假啊!”朱元璋的目光中充满了恋恋不舍。
朱标小心翼翼地道:“要不,儿子再替您监几天国?”
“算啦,一听你那语气,就不情不愿的!再说了,咱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打下一番基业,让后世的儿孙不那么辛苦吗?现在啊,你爹还干得动,你能享受就多享受几天吧。”
“父亲大人……”朱标有些感动。
他当然明白,朱元璋如此勤政是不科学的,是除了朱元璋外没人能办得到的。但是,话说回来,朱元璋自己真的不明白这番道理?他就真的不喜欢享受?说穿了,朱元璋如此勤政,为的是后世儿孙,甚至就是他朱标!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朱元璋轻松一些呢?
改变朝廷制度,朱元璋肯定不会同意。
有没有别的办法?
“诶!”
忽地,朱标灵机一动,道:“儿子想到了一个法子,应该能为父亲大人稍解劳乏。”
“什么法子?咱先说清楚,权柄不可假于人手。除了标儿你,咱谁都信不过。”
“不是要什么人分父亲大人的劳乏。”朱标道:“儿子的意思,是朝廷规定,所有公文必须加上句读。”
“句读?”
所谓句读,就是句子停顿的地方,也可以用来称呼“标点符号”。华夏古代,当然是有标点符号的,但是因为两个原因才没有推广开来。
其一,古代的标点符号,远没有后世完备。比如句读的位置吧,不是在最后一个字的后面,独立占据一格,而是在最后一个字的旁边加个小小的标注。仅仅这点小小的差异,标点符号便于理解的作用,就直接将近一半。
其二,加上了句读,就相当于文章掉了逼格——没学问你读个屁的书啊?没学问,你当个毛的官啊?
所以,在朝廷的正式公文中,是没有句读的。
句读主要出现在民间书籍,或者朝廷给百姓看的榜文中。
比如徐达去世后,朱元璋给徐达亲笔写的《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就用了句读。因为这碑文的作用是向天下人宣扬徐达功绩的。不加句读,老百姓看不懂碑文,这碑立得还有什么意义呢?
“句读?”朱元璋眉头微皱,道:“加了句读的公文,的确容易看懂。但是,这会不会显得咱没学问?或者说……失了咱泱泱大国的威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