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1 / 2)

加入书签

旨意一出,官场上下一片欢腾。

说到底,别看朱元璋眼皮子底下的中书省,都左一个贪官,右一个贪官的。那是因为,朱元璋的眼里不揉沙子,而不是吴国的贪官太多。

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开国时期,都是朝政最清明,贪官最少的时期。。

吴国绝大部分的官员,还是希望清清白白,做出一番事业的。现在朝廷立下了俸禄的原则,要给大家体面的生活,大家能不高兴吗?

五年一议,更是对吴国官员们的心思。现在吴国不过占据了三省之地,万事以军事优先。现在把俸禄定的低一些,大家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以后,等天下太平了,还可以再加嘛。

甚至于,现在的低俸禄,都能成为大家的一个资历:当年,我官居何职,一个月才拿多少多少俸禄,与朝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那时候,你小子在哪呢?现在天下平定了,你跟我争官,凭什么啊?

当然了,最让文官们高兴的,还是朱元璋这个态度。

在朱元璋手下,做什么官员最难?

谏官啊!

渡江之前就不用说了,朱元璋的身边没多少文人,更别提什么谏官了。

后来,朱元璋占了太平府,大军能吃饱饭了,来投奔的文人也多了。有些文臣,就想做朱元璋的“魏征”了。

但是,朱元璋的好脾气,那是对少数有限的几个人的。对普通文官,就着实不怎么样了。接连砍了十来个脑袋之后,再也没有文官敢给朱元璋提意见了。

又过了几年,朱元璋读书多了,觉得这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乎,命汪广洋、李胜瑞为谏官。这两个人上朝的时候,举着一块白色的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执法议理”。那白色牌子设立的目的,就是让朱元璋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的时候,看看这块牌子,别再胡乱砍了谏官的脑袋。

但是,现在,汪广洋升了,任中书省的右司郎事。现在吴国还没有六部,但是,毫无疑问,汪广洋在职权,不在唐宋年间任何一部的尚书之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