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2 / 2)
朱标甚至早已想到了,朱元璋如此行事的背后逻辑!
这绝不是朱元璋老糊涂了。因为,“空印案”“胡惟庸案”都发生在洪武朝前期!朱元璋还年富力强得很,没糊涂呢!就是历史上那个贤明的大明太子朱标,在这两个案子中和“郭恒案”中,都只保护了少量的亲信,没有什么阻拦之事。总不能,朱标也老糊涂了吧?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这近二十万人都不是无辜的。比如“空印案”吧,显而易见,只是个流程问题。此案被诛杀的数万人,能说不无辜吗?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明知是冤案,还要这执意推动,大肆株连呢?
这就要从大明现在的官员选拔制度说起了。
大明官员一部分出身国子监,某种意义上说,算是朱元璋和朱标的嫡系。这些人毕竟入仕时间不长。除了少数幸运儿外,都官位不高。而且,国子监学生的选择面窄,除了少数人外,上限没那么高。成为中低级别官员没什么问题,是没有足够的能力主政一方的。
另外一部分官员,则是由察举制得官了。也就是说,某个官员认为某人有才,向朝廷举荐,某人就能得官。
“察举制”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好。
大汉就是实行的察举制。
“汉独以强亡”,谁能说,这“察举制”多么不好?
事实上,大明也主要是靠“察举制”建立的。
但问题来了,某人“得官”既然是由于某位官员的推荐,和朝廷,和皇帝,又有几文钱的关系呢?
他究竟是效忠举主呢?还是效忠朝廷呢?
在汉代,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当然是效忠举主,而不是朝廷了。举主造反,他们都会跟随!所以,当东汉朝廷轰然倒塌之后,就是各路豪强迅速崛起的三国乱世!
但话说回来,汉朝允许发生这种事,明朝可不允许,
朱元璋的性子,绝不会允许!
当意识到,李善长、胡惟庸、杨宪对某些朝廷官员们有着超越自己的影响力的时候,朱元璋能忍吗?
所以,在历史记载中,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发动了几场大案。所谓“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就是朱元璋对朝廷察举制官员一场大清洗!
从大明科举的时间上,也可以看出来。
在历史记载中,大明第一场科举考试,发生在洪武三年。然后呢?朱元璋就停了科举。直到洪武十五年,才重新开始科举。
为何?
这就是朱元璋既要用科举制的官员替换察举制的官员,并且尽量避免科举制的官员被这些案子牵连误杀!
当然了,朱标是根据历史上的结果倒退原因,再加上久居高位熟悉朝堂的运行规则,才能如此清楚地猜透朱元璋的想法。
在这个时代,李善长、胡惟庸、杨宪等人杰,却绝不可能想到,如今正有一把巨大的屠刀,向他们慢慢逼近。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天下最懂朱元璋的,就是朱标了。
朱标道:“父皇刚才不是说过了吗?朋党。显而易见地,现在朝堂上下的官员,大多数和杨宪、胡惟庸乃至于李善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人,到底效忠的是朝廷,还是他们的举主?这些人沆瀣一气,父皇如何能控制?也难怪,父皇想把他们清理了,换成可靠的自己人了。”
“嗯?”朱元璋心中一动,道:“听标儿你话里话外的意思,是知道咱为什么这么做。但是,却并不赞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