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1 / 1)
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谷贱伤农”的道理,是个人都懂。
“通货紧缩”对于工商业来说,就更为致命了。很简单道理,如果一个商品,是处在不断贬值的地步,谁还肯买入啊?如果买入就意味着亏本,谁还肯贩卖啊?
事实上,“通货紧缩”对于大明官员们都不是什么好事。毕竟,他们的俸禄,发的是大米。大米价格不断走低,那不是相当于他们的俸禄在不断缩水吗?
所以,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是大明朝廷的当务之急。
需要说明的是,参加今天这场小会的,不仅仅有朱元璋父子,还有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陈宁、宋濂、詹同、吕本……等大大小小二十三名大臣。
李善长作为百官之首,首先发言:“自古以来,凡遇盛世,就存在物多钱少的问题,称为‘钱荒’。但我大明每年海贸输入的金银等财物,能折合白银四百万两。如此一来,还出现了钱荒的问题,可真是前无古人了。微臣之前,真是万万没想到。”
他的心态最为放松。
本来嘛,钱荒意味着盛世,意味着国家处于几千年来,最好的几个时期之一。再考虑到,大明每年有那么多贵金属输入,仍然产生钱荒,充分说明大明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古往今来的巅峰。
那还担心个毛啊?
李善长解决了“钱荒”的问题,是锦上添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不妨碍他名垂青史。
当然了,朱元璋的目标,是在不远的将来,击败帖木儿帝国,并且实现基本的免费教育。大明现在的经济状况,就不能让他满意了。
朱元璋微微摇头,道:“不管之前想到没想到,我大明钱荒的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刘爱卿,你博古通今、足智多谋,你来说说看。”
“臣愚钝,只能算是抛砖引玉。”刘伯温字斟句酌地道:“李相说得没错,古往今来但凡盛世,都有钱荒。比如唐太宗年间,斗米不过三钱,就是一种钱荒。到了武则天当政的时期,大唐钱荒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当时,朝廷的办法,就是开源,加强钱财的供给。朝廷曾经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蓄锦缎。史书上,大臣侯思止,就是因为积蓄锦缎之罪,被处以极刑。”
胡惟庸微微摇头,道:“这个办法,咱们大明用不上。大唐年间,钱是钱,布也是钱。当时的锦缎,完全能当黄金用。现在,别说什么锦缎布匹了,就算是朝廷发下来的大米,百官也得先换成钱,才能用来买东西。”
刘伯温继续道:“宋朝也存在钱荒的现象。当初,宋破蜀地,将蜀地大部分的金银铜送往汴梁。蜀地百姓物多钱少,只能以铁钱交易。铁钱太过便宜,不便贸易,于是就发明了交子……也可以看做是后来的纸钞。”
李善长摇头,道:“纸钞不行。大元就是用纸钞的。结果,不到百年,纸钞贬值了几千倍。完全成了盘剥百姓的手段。”
刘伯温道:“还有一点,就是节流了。其实,大宋铸的铜钱,不仅大宋用,附近的高丽、扶桑,乃至于西夏、辽国,都在用。大宋朝廷曾经命令,严禁携带任何铜钱出境。”
“那就更不妥了。”胡惟庸道“没有铜钱出海,如何海贸?没有海贸,咱们连本来能赚的那几百万都没有了,岂不更加钱荒?对了……太子殿下……”
顿了顿,胡惟庸向着朱标微微躬身,道:“殿下总管海贸之事,使我大明每年多了四百万的金银收入,远迈前代。敢问殿下,有没有可能,每年再多个几百万两的金银,以缓解我大明钱荒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