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1 / 1)

加入书签

不得不说,大明皇帝朱元璋越来越倦政了,直到卯时四刻(六点左右),才御驾承天门开始早朝,比预定的早朝时辰足足晚了一刻钟。

这在洪武十一年之前,这是完全不可想象之事——朱元璋肯定是早一刻到场,而绝不会迟到。

但是,洪武十二年,朱标东征扶桑归来之后,就出现了一点苗头——朱元璋开始踩点上朝。

到了如今的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晚一刻钟上朝,都快成常例了。

本来群臣们以为,今天比较重要,皇帝会重视一些呢。结果,还是如同绝大多数时候一样,姗姗来迟。

不但姗姗来迟,还把今天的朝会,交给太子朱标主持。朱元璋微微闭着眼睛,似听非听,就算不能说是“消极怠工”吧,也是一副“父有事子服其劳”“没事儿少劳烦我”的模样。

简短截说,大约花了一个时辰左右,朱标将今天朝廷的日常事务处理完毕后,站起来,向着朱元璋微微躬身。

“洪武九年,父皇颁布五大旨意,施恩天下。如今,已过去五年了。这五年来,我大明国势蒸蒸日上。父皇是不是继续颁下恩旨,让天下人和朝廷一起,分享国家强盛的荣光呢?”

朱元璋微微点头,道:“吾儿此言甚是。来人啊,宣旨!”

“遵旨!”

自然有两名展表官上前,将一份黄陵圣旨打开。再由一名宣表官,站在奉天门上,当场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夫华夏者,有服装之美曰华。有礼仪之盛曰夏。礼仪,诚我华夏之根本也。然则,崖山之变,华夏亡于胡虏之手,我华夏礼仪大染腥膻矣!今官僚相见辄以跪一足以为礼,拜则以叩头为致敬。既拜,复跪一足。我华夏男儿膝下有黄金,焉可如此卑躬屈膝乎?此乃元胡之风也,朕深恶之!着从今日起,凡内外诸官,每旦会于公堂之上,必肃揖,然后就坐,幕官亦须先揖长官,乃退就幕署。其属官见上官,必序立堂阶之上躬揖,上官随坐随立,拱手答礼,幕官答揖如初见。及以事出,隔旬而还见上官,则行再拜礼,见幕官亦然,上官则拱手答礼,幕官答拜。品秩等者互揖……其余一切胡礼,悉禁勿用。”

这道诏书非常长,宣表官足足念了一刻钟才念完。

这道诏书的核心原则,其实就是一条:最大程度上减少跪礼!

它详细规定了,官员们之间相见,平民百姓之间相见,乃至于军民百姓见官员,见皇帝,见太子之间的各种礼仪。

按照这份诏书,只有皇帝、太子和亲王,官员们才需要经常跪拜。

一般情况下,官员们因为公事,在朝堂上见了,就是行“揖礼”而已。

所谓“揖礼”。就是“躬身、举手、齐眼”为敬。

当然了,如果是下官头一次见上官,或者因为公事出去了隔了很久之后再次见到上官,是需要跪拜一次的。但是,这种跪拜,也是有严格规矩的,只能“两拜”,多了就算“逾制”。

毕竟,即便见东宫太子,也不过需要“四拜”。见皇帝,也仅仅比太子多一“叩首”而已。

民间规矩类似,平时相见,不许下跪,只行“揖礼”。

只要重大场合,比如过年的时候,远游归来的时候,才可以对祖父母行四拜礼。除了祖父母之外,即便特殊情况下需要行礼,最高的礼节,是行“两拜礼”。

百姓见官员也是一样,最多是“两拜”。

必须说明的是,此事完全跟朱标无关,确实是朱元璋自发的想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