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细说,何以耿耿于怀(2 / 2)
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就想讨伐力薄国小的郑国,出出胸中恶气。有一次,郑文公去楚国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
郑文公知道消息后,求救于楚成王。楚成王答应救援郑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统领大队人马却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当宋军在涨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
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
宋襄公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但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
言罢,宋襄公特意命人做了一面大旗,并绣写“仁义”二字,大概是真的打算用“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摆明明是小看我们。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
“仁义”的宋襄公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
于是宋军一脸发懵地等楚军全部渡完河并在河岸上布阵。这时候,公孙固又向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
宋襄公好歹是个“仁义之士”,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就去打人家,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这边话才刚刚说完,那边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看到楚军凶猛,吓得掉头就逃。宋襄公还想着亲自督阵进攻,但还没来得及冲上前去,已被楚军围住,身上、腿上多处受伤,最后被宋国的大将奋力冲杀救出。
宋襄公逃得性命,宋军已都逃散了,粮草、兵车全部被楚军抢走。再看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
军事乃是国家大事。宋国的百姓们,得知此事之后无不对宋襄公骂不绝口。
我想,大概当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出“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之类言辞的时候,他身边将士都会在心中暗骂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