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2 / 2)

加入书签

所以,在北方发展农业,蓄水才是重中之重。

崇祯看完宋应星关于水渠的详细规划后,深以为意。

宋应星是个搞学究的工科男,口头表述能力不是很强,但是用笔写下来、画出来,却是非常在行的,非常清晰。

“徐爱卿看了吗?”

“回禀陛下,臣已经看过了。”

“徐爱卿觉得如何?”

“如果是这样,工部还需要再招募一批人,可能今年的预算要全额超标。”徐光启比较保守地说道,他这种搞科研搞学究的,也不是什么平时嘴巴上喜欢跑火车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无妨,朕以为可行,每一个州府必须有至少五个水库,这是合理的。”沉吟了一下,崇祯道,“这样来,这件事的重要程度提升到最高,朕将这批人单独出来,设立一个水利局,直接归属到农务院,水利局做规划和设计。”

“朕再成立一个大明兴建商社,与北京制造局一样,属于朝廷所有,挂在工部,这个商社(公司)专门组建民工,修建执行水渠,对了,从北京城到山海关的水泥路的民工也可以从这里面调,这样做统一管理、培训,效率会更高。”

其实这就是后世的建筑公司,大明道路三局?大明铁路二局?大明水利五局?

就是这么个概念,独立出来,重点管理,会更加专业。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就是崇祯写的《国富论》里的开篇:分工协作。

有了《国富论》这本书做基础,徐光启和宋应星等人都明白皇帝这样做的用意。

“陛下圣明如日月,臣等佩服。”

“那就这么定,徐爱卿,你来做规划,提报给内阁,朕来批就是了。”

“遵旨。”

“另外,这民工,就像士兵,是需要领钱的,这就不是杂役或者徭役了,将民工的工钱都算到预算里。”

徐光启有些犹豫:“这……”

这可是一大笔开支啊,老百姓本身就有徭役在身,朝廷何必花了这一笔钱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