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历史的选择(2 / 2)
不知为什么,丁钰琪似乎很不满意自己被江辰安排在东城门。
吵嚷着不想上任,但她这次是陪着师傅来的,冯思雨没说什么,反倒小丫头意见很大。
秦九看着江辰,悠悠然来了句“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茂盛,正如云蒸霞蔚。”
江辰难得的好心情,难得排除忧虑压力后得出来的好脾气被秦九这么一说,心里总有些怪怪的味道。
大战在即,江辰有必要去和罗文庆商量一下具体出征的情况。
临走前,将一封信交到秦九的手上,吩咐秦九尽快寄出南朝,让文帝早做准备。
信送回南朝文帝手上的时候,已是六月中,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文帝先前得了一场大病,病中梦到自己身染重症,当时有术士讲“人命该终结的时候,如果有活人乐意代替,死者就可以活。”刘义隆虽是一国之主,却不忍百姓受苦,于是道“朕的才能和德行都不如皇兄,但是朕却继承了这个国家。虽然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朕的皇兄也因为这些事而死去。但上天眷顾朕,肯将大宋基业交托在朕的手中,是对朕的信任,因此,朕只有竭尽全力,请让朕用余生来替代皇兄。”
术士说“替代以死去的人,是因为自己的寿命还有剩余,能够补足死人应该有的寿元。陛下之丰功伟绩虽不比秦皇汉武,却仍是天下少有的贤明之君。然而,一码归一码,陛下有福德,自然也有罪孽,虽然如今以领悟,但罪孽必须要承受。如今陛下与哥哥的年数都已经到了尽头,如何替代!”这句话意味着刘义隆大限将至,刘义隆听后反而没有过多悲伤的情感,只是叹道“唉!因果报应,我的罪孽是不会逃脱的了。”
数日后,江辰奏折送到,文帝让人阅读,江辰肺腑之言不宜北伐等待时机的意见,同时兼论时事,称:古人以其君没有成为尧舜式的君主而可耻,做臣子的人,哪有不愿意尊崇侍奉的君主呢?哪有不想使国势比前代更隆盛,何况是遇到了难得的时运呢?但是现今朝臣的智慧和力量都比不上当年,怎么能不权衡轻重而妥善处理呢?现在虽然有可欣慰的机会,但是反躬自问,所忧虑的就重于所欣慰的了。《传》云:“若不是圣人,做到了外部安宁,内部必然产生忧虑。”如今是外部也不安宁,内忧却更加深了。古代开创大业的人,有的也不谋于众人,倾尽国力完成一时大功,这也往往有之。个人的聪明才智足以超过众人,暂时的劳弊最终能获得永远的安逸,这当然是可以的,但于现在再寻求这样的人,能够和古人相比吗?
要想朝廷决策必胜,必须审度衡量敌我,有了万全之策后才能行动。功成之日,便应利用它的民众和原有实力。现在成功不可以预期,而国民却死亡殆尽,一万人还剩不下一个。并且千里运粮,自古都是难事,何况现在转运供给,要西送到许、洛,北进入黄河。即使秦朝的弊政,也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而十室九空的忧虑,就会接踵而至。现在外出运粮的人没有回还的日期,各种征求日益加重,单凭区区吴、越之地图谋天下十分之九的地盘,不灭亡又能有什么结局呢?不度德量力,不失败就不停止,这是国人痛心叹息而又不敢说的事实。
过去的事不可以再谏止了,未来的还可以追及。希望陛下能再三思考,改弦更张,命令赵德让、马齐河还师据守北境边关及广通道、JYG等方面另外各军还师扼守淮河,先建立敌人不能战胜的根基,等到根基建立势力形成,再做北进的谋划也不算晚。这实在是当今最好的计策了。如果不实行这个策略,国家的忧患就会计日而。安危的变化,易如反掌,考察形势的虚实,明显地摆在眼前。希望您能运用独断的英明,决定于一时。
地位低而谈论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这样不容易。然而古人处于民间或士兵之间,尚且有人为国家出谋划策,而论者并不对此讥笑,何况我跻身大臣之列的末行,又行此危机之事,怎么能沉默不言呢?关系到存亡的时候,要做出决断,不能再迟疑不决延误时机,不决断与此时,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陛下道德冠于海内,凭借皇室的身份辅助朝廷,最适宜实行正直之道达到像往年一样的兴隆。但是您未获得众望,这便是我日夜长叹的原因,实在为陛下感到可惜。国家的忧患很深重,常常担心伍员的忧虑不只是发生在过去,恐怕麋鹿的踪迹也将不限于林薮之中而已。希望陛下暂且放下清虚玄远的心怀,以解救困苦的危急,可以说是败亡为戒,奋发图存,转祸为福了。这样做是国家的幸运,四海也有了依赖。
然而,江辰这道奏疏来的真不是时候,刘义隆一场大病换来的不是他宽己及人的态度,而是更加火爆的脾气。虽说江辰不知者不罪,但口无遮拦的责怪刘义隆清虚玄远,不近朝事,让刘义隆心头火起,一把将奏折扔在地上,怒骂道“外国之臣,也敢妄猜朕意!”
手下皆惊,跪倒在地上沉默到颤抖,不敢说话。
须知,真正屹立于这个皇朝最顶端的不过是各州节度使与王朝四位上柱国。
至于北朝两大王庭皆是各郡藩镇及皇亲贵胄,南朝官十余位掌握话语权的庙堂重臣、跋扈将军,持节令使虽看上去人前无比辉煌,但面对真正掌权的大臣以及手握重兵的将军,也只有认怂的份。
不论南朝大宋或是北朝大魏及漠北皇庭,亦或是南北朝其他新起的小势力,真正掌握权利的恐怕连一百人都没到,这数十几人各自代表错综复杂的势力,或联姻结亲,或结党营私,或死磕死斗,或交相呼应,或老死不相往来,或争相上书弹劾,极难理清。
仅就南朝刘宋一朝做官而言,大体上,由两股最为庞大的势力撑起整个南朝中枢,一是被誉为刘氏皇亲聚集群体的世族集团,顽固保守,自命清高,很是瞧不起新起的新血液,又因为刘义隆重病,朝中无主心骨,各种妖魔鬼怪就争相上场,群魔乱舞,丝毫不逊色于旧春秋的豪阀贵族,更不逊色东晋时期八王之乱。
在刘裕统一中原后,那些曾经的贵族才逐渐收敛锋芒。
至于北朝的两大皇庭,北魏以贵族正统自居,虽是胡人,但拓跋嗣一脉独爱中原文化,极度推崇,学汉字,穿汉服,一切都随着汉文化而转变。北魏王朝和州牧几乎都是皇亲贵族,因为觉得这样安全,但却在无形之中使得各州王爷实力增强,朝廷不懂得压制藩王力量,集权专制,若非有拓跋嗣那样贤明的君主,恐怕也会出现类似东晋末年的天下大乱之局面。
另一方面,漠北皇庭则是由萧氏一脉的后党及耶律氏共同执政,各疆域被封王的将军大多出自后党,只有少数封王将领,类似耶律大石等五王,分掌天下五方,反而权利是其他藩王中最大的,无独有偶,这五人全部属于耶律一脉。
原本漠北皇庭以南大部分疆域还有北上逃难的百姓,打南朝而来的士子不论本土士子还是有文化的罪犯,基本上都能在漠北皇庭如此文化程度不开化的野蛮之地混个一官半职。从南朝来的士人学官在北边可以可出将入相回到南朝却可能连个小小芝麻官都混不起,这就是差距,毕竟文化差异才是最致命的。
至于江辰,虽然真有真才实学,却也惊采绝艳的开了个头,恐怕日后再有类似情况,北朝混战,当双面间谍的人还会更多。
云龙道人这辅助打的真心不错,如此近乎完美的补刀者,前无古人,实在奇特。
如今,北朝两股向来井水不犯河水的洪流终于碰撞到了一起,理由竟然简单到只有“争夺领土”如此清新脱俗的四个字。
在北朝官中占据要位之人,要么是前朝遗孤,国破家亡,要么是不得志的士人,背井离乡,只要活着,就没有一天不想着北上当官。
北凉以北,是真正划分出了南朝与北朝的分割线,几个勾结在一起大大小小蠢蠢欲动的强大王朝,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静静观望南朝独树一帜的刘宋政权。
刘裕驾崩,在他之后起码还有刘义隆维持着紧迫的元嘉之治,拿捏着那微乎其微的尴尬分寸。若刘义隆之后呢?还有谁能成为刘宋王朝继续发展壮大的继承者?
看起和平安稳,实则危机重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恐怕最有可能的,就是那位东晋遗孤,不知身在何处,生死未知的司马德文了。
徘徊在西蜀渺小国家中,有一年少青年穿街过巷,抬头仰望原本光亮此刻暗淡却温暖的日光……
周围繁星点点,如同布阵的棋局,在他身旁的老者驻足观望“群雄并起,乱世之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