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小舅舅(1 / 1)

加入书签

父母走后,喧吵的屋子突然间安静了下来。

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屋后竹林中传来麻雀的吉吉声。

这是苏青桐少年时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也是她灵魂深处记忆深刻的场景。

苏青桐突然间又有些犯迷糊,她是真的重生了吗还是说,曾经的那一辈子只是一场梦

她有些分不清现实与梦境了。

总之,她回到了父母在世的时候

她有些不敢置信,这样的幸运怎么会落在她的头上,她就这样疑神疑鬼,却又欢喜得想要痛哭一场。

如是迷迷糊糊的陷入了昏睡。

昏昏沉沉间,突然听到大门被推开的声响,然后一阵脚步声由外往内而来。

不一会儿,一道清脆的少年的声音在床边轻声呼唤她“青妹子。”

苏青桐睁开眼睛,好奇的打量着眼前的小舅舅。

这个时候的小舅舅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虽然长得羸弱,却皮肤白净,眉清目秀,神情间还带着些不谙世事的纯净,是一个极讨人喜欢的男孩子。

小舅舅的手里抓着一个纸包朝她递过来,如果青桐没有猜错的话,这个纸包里边是父母给她不能去参加婚宴的补偿,一种用糯米粉炸得中间空空的糕点,外边滚满糖粉,她的家乡人称之为雪枣,如果滚了芝麻的就叫麻枣,是苏青桐最喜欢吃的零食。

雪枣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得卖的,因为糖粉在天气热的时候容易融化,所以乡村的商铺一般要到过年的时候才会进货。

家乡拜年的时候有送糖的习俗,就是用牛皮纸包着红糖白糖冰糖或者糖橘饼之类的食品,用席草一种水生植物,干了后可以扎东西系上,然后在席草跟纸包的中间夹着一小块长条的红纸,走亲访友的时候就送一个这样的糖包,其中雪枣蓬松不重称,一斤可以做出两三个跟一斤橘饼大小的糖包,那些家里条件不好的人就买这个充数,毕竟旁人也看不出是什么东西,算是全了面子。

苏青桐想不明白的是,如今还没有到过年的时候,小舅舅是怎么买到这种食品的。

小舅舅将手里的纸包塞给她说“这是你爸爸让我给你买的,你赶紧吃吧他说你只想吃这个,害得我跑到瓦子坪才买到。”

苏青桐的鼻子一酸,瓦子坪离自己的大队有五六里路,因为比这边接近清溪镇,所以货品要比这边丰富,这也就是舅舅之所以买到雪枣的原因。

这个时代,清溪镇一天只有几次班车经过她住的乡村,自行车更是凤毛麟角,小舅舅只怕是冒着雨走了十几里路才给她带回来这份零食。

她上辈子并不知道小舅舅为了这包点心跑了那么远,在她的印象中,只记住了小舅舅的傻。

小舅舅在母胎没有养好,外婆怀他的时候是最贫困的年代,不但饿着肚子,还要没日没夜的做活,为了多赚几个工分,外婆还选那种最累人的事情做,后来累得小舅舅早产。

小舅舅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跟一只老鼠般大小,外婆又没有奶水,他就只能靠喝米汤续命,大家都说养不活,但小舅舅却坚强的活了下来,只是小舅舅到五六岁的时候才会叫妈妈,直到岁的时候才会蹒跚走路,因此邻里都叫他蔫五小舅舅是外婆的第五个儿子,大儿子跟第三个儿子都没有立住,就是嘲笑他身体智商长不大的意思。

青桐少年的时候不懂事,也取笑过这个舅舅,如今想起,她真是一个可怜可笑的傻瓜,别人看不上她,她居然不知好歹的轻视智力欠缺的小舅舅。

小舅舅是四十岁的时候去世的,一辈子没有成家,死后是苏青桐弟弟捧的番,因为大舅跟四舅都没有儿子,只有嫁人的唯一的姐姐生了一个儿子,所以弟弟是最适当捧番的子侄,当时苏青桐在南边的都市没有回去,也没有去给小舅舅扫过墓,她觉得只要心里记得就行。

有一年清明,她心血来潮去给外公外婆和小舅舅扫墓,烧了些钱纸信香,不知道是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是冥冥之中真有神鬼之说,第二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小舅舅笑着对她说,他现在有钱了,想要去买他早就看好的那件新衣服。

苏青桐想起往事,眼睛有些湿润,当着小舅舅的面咬了一口雪枣,差点被甜憨了,实在是吃不下,一转眼,却看到小舅舅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她手里的糖。

她知道舅舅也想吃,如是将雪枣递给他说“我不吃了,你全部吃掉吧。”

小舅舅惊喜的问“你真的不吃了”

苏青桐点点头闭上了眼睛,小舅舅还在说“等会我吃了,你别又问我要。”

苏青桐想笑,可实在没有力气。

小舅舅高兴的捧着雪枣走了,走得很快,生怕苏青桐会反悔要回去。

不一会,父母的房间就传来清晰的电视机声音,是父亲走到时候教会了小舅舅怎么开电视,就为了留住小舅舅在家里照看苏青桐。

说起家里那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是父亲花了四百二十元巨款买回来的一台二手电视机,这个时候国内没有正规的生产电视机的厂家,大型家电都要靠国外进口,电视机是极难买到的电器,算是紧俏物资。

今年五月份的时候,父亲跟麻山生产队一个姓刘的熟人去了一趟c市,回来的时就扛着一台电视机,身后还跟着一个背着行李的少年,顿时轰动了整个生产队,大家都看西洋镜似的围拢了过来。

父亲吹牛说,刘家要不是看在他的面子上不会按照原价把电视机卖给他,卖给别人的话起码多收七十元的手续费。

刘家是从麻山生产队出去的人,如今在c市的某家单位上班,正好可以弄到这些物资,他家要不是想换一台更大的彩电,要不是养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儿子,就不会只收父亲肆佰贰拾元的电视机钱,而是大把的人愿意花肆佰玖拾元来抢他家这台黑白电视机。

这种话前世只有十岁的苏青桐都不信,不知道父亲怎么就相信。

刘利辉就是随着电视机一起从c市来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性子十分顽劣,据说逃课、打架、偷钱、说谎、离家出走他都做过,小学三年级开就被学校劝退,短短几年时间已经换遍了所有的学校,最后连中考都没有资格参加。

如是麻山生产队这边的刘姓本家就出主意,让孩子来乡下读书,既解决了没有学校读书的难处,也趁机磨练他的性子,让他在乡下吃点苦,从今往后就懂得生活的不易,会变得听话一点。

家里有了电视机后,文化生活跟精神生活确实丰富了,可钱袋子却更加瘪了。

父亲那个时候一个月三十七元的工资,勉强够养活一家人,谁知道为了买这台电视机后,欠下了一笔巨款,好几年都是借东家还西家,日子过得困难极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