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新安吏(1 / 1)

加入书签

客行新安道一,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二“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三“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四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五“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渭,天地终无情六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乎七。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八。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九。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一〇。”

新安,即今河南新安县。这以下六首诗,历来称为“三吏”“三别”,是杜甫有计划、有安排而写成的组诗。从文学源流来说,它们是诗经、汉乐府的苗裔,是白居易诸人的新乐府的祖师,从杜甫本人创作过程来说,则是他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的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和“毫发无遗憾”的艺术要求的高度结合的典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不是古诗十九首,而是“三吏”、“三别”。这六首诗的写作年代是乾元二年七五九的三月间。这个月的初三,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个节度使的兵六十万大败于邺城,“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结果“诸节度各溃归本镇”,“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保东京洛阳。”俱见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可见当时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便实行了漫无限制、毫无章法、惨无人道的公开的拉夫政策。但是统治者的这种罪恶,以及人民在这种罪恶的政策下隐忍一切痛苦去服兵役的爱国精神,史书并无记录,是由诗人杜甫来填补这一空白的。通鉴说,邺城败后,“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杜甫大概就是在这时由洛阳赶回华州,所以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些可歌可泣可悲可恨的现象,从而写成这六首杰作。杜甫写这六首诗时的心情是极端矛盾、极端痛苦的。这矛盾,这痛苦,也是当时广大人民所共有的。产生这种矛盾心情的根源,则是和这次战争性质有关。这次战争,已不是天宝年间所进行的穷兵黩武的战争,而是一个救亡图存的战争。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杜甫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

一方面同情人民的痛苦,“为民请命”,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含着眼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客观情况,使杜甫不能不站在更高的整个祖国整个民族长远利益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他不能象在写兵车行时那样反战。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当时人民即使是在这种难以忍受的残酷压迫下也仍然妻劝其夫,母送其子的先后走上战场,甚至老妪也毅然的献出了她的生命。在丝毫不留情面的揭露统治阶级的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的同情和感激,以唯妙唯肖的笔触,来反映并歌颂广大人民的这种高度的爱国精神,便是这六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总的倾向。“三吏”“三别”在表现手法上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点,即浦起龙所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

因为夹带问答,所以在三吏中杜甫本人是出场的;因为通篇都是人物的独白,所以在三别中杜甫没有露面。在押韵上,三吏除新安吏外俱换韵,三别则一韵到底,这和问答与独白有关。

一客,杜甫自谓。

二杜臆“借问二句,公问词。更无丁,言岂无馀了乎”按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

“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更字一作岂,可知二字相通。

三这二句是吏的解释。逼于军令,不得不尔。唐制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了,六十为老。天宝三载令民十八以上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府帖即军帖,唐为府兵制,故曰府帖。

四这两句又是客的反问。绝短小,极短小。

五白水即大河。仇注“白水流,比行者。青山哭,指居者。”这两句妙在能融景入情,从而构成一种仿佛山川也为之感恸的悲惨气氛。如果宣言儿子已去,母亲还在哭,便单薄无力量。

六自“莫自”句至篇末皆客人宽勉之词。这四句是代送者行者发抒怨愤的话。眼枯句是说即使把眼哭瞎了,也留不住自己的孩子。天地,影射朝廷,因不敢亦不便直言。七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日夕,犹早晚,有切盼意。平,克复。

八唐书郭子仪传“帝肃宗以子仪、光弼俱是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立元帅王师虽众,军无统帅,进退无所承禀,自冬徂春,竟来破贼。”可知邺城之败,实由“人谋不臧”。

壮甫在这里只好浑说带过,故归之“贼难料”。星散营,是说象星子一般散乱的屯着营。

九这四句是宽慰解劝的话。仇注“就粮,见有食也。练卒,非临阵也。掘壕牧马,见役无险也。”旧京,即洛阳。

一〇这四句是进一步宽慰和鼓励的话。王师,王者之师。本指天子的军旅,后来诗词中多用以指反抗侵略的军,在这里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义军”。顺,是说名正言顺,合乎正义。抚养分明,即指下“仆射如父兄”而言。仆射,宫名,谓郭子仪。子仪至德元载七五六五月曾贬宫左仆射。不称他现任官爵中书令,而称其旧官爵,钱谦益以为“亦春秋之书法”,是有道理的。

待部下有恩,故曰如父兄。这里,杜甫也含有表扬的意思,希望其他将领也都能象郭子仪,一样爱护士兵,减轻人民疡苫。关于“仆射如父兄”句,旧注都未能指实,今按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七五九七月,以李光弼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士卒涕泣,遮中使拦阻天子使臣,请留子仪。同书卷二百二十三“广德二年七六四正月,李抱真知怀恩有异志,脱身归京师。上代宗方以怀恩为忧,召见抱真问计,对日,此不足忧也。朔方将士思郭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怀恩欺具众,云郭子仪已为鱼朝恩所杀,众信之,故为其用耳。陛下诚以子仪领朔方,彼皆不召而来耳。上然之。”这两件事,虽略后于此诗的写作年代,但仍足证明郭子以善待士卒的一贯作风。有同志将此诗“我军取相州”以下解释为新安吏的话,有人又割取“况乃王师顺”两句,说社甫“违背了真实”,都值得考虑。

又“眼枯即见骨”句,“即”字,四部丛刊影宋刻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宋刻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及元刻刘会孟评点集千家注杜诗俱作“却”。疑作“却”者乃原文。后人不卸唐时“却”字可作“即”字讲,因而妄改又二字形相近,也可能是传写之讹。但商务即书馆影宋刻杜工部诗已作“即”,今姑仍而不改,仅著所见于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