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诗中的三峡(2 / 2)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起,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唐李白宿巫山下
三峡中,留诗最多的是巫峡,其次是归州,即今天的秭归。这是因为巫峡中有神女,归州是屈原的故里。还有一个特点,即写巫山神女的诗中,多半都有猿声出现。上面两首,皆写到了猿声。神女是美丽的传奇,猿声是苍郁的野趣。同平庸的人间生活相比,它们都含了一点凄凉。因此也就能特别打动饱受磨难的诗人的心了。实际上,神女与猿声,已成为了诗人出尘生活的对应。诗人们亲近三峡而写出这么多苍凉的诗句,多是人到中年,对人世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实际上,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条奔腾不息的三峡。自然的三峡,我们可以截流,但生命中的三峡,却是不能做这样蠢事的。我们被眼花潦乱的现代生活折磨得透不过气来,总得在心中,给爱情至上的神女,给唤醒人们回归自然的猿声,留下一个位置吧。
三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工业科技,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了给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更多的电能,三峡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在一个水电专家听来,三峡的涛声都是电能的呼啸。可是,在一个诗人看来,三峡的涛声永远是夺人心魄的生命的激流。
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唐杜甫瞿塘怀古
这是三峡的最好的赞美诗。中国没有任何一段江流可以和三峡匹敌。有其江流迅猛者,没有其长;有其长者,没有其气势;有其气势者,没有画廊一般的两岸,有如此之两岸者,没有其曲折、雄峻。
可是,这样一段江流,马上就要失去了。
站在三峡新坝的工地上,我在想,我们失去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生活已日益资本化、工业化、模式化。这是一个无法培植艺术个性的时代,更不用说艺术人生了。可是,历代讴歌三峡的诗人们,不管经受多么大的苦难,他们所追求的,无一不是艺术人生。
在三峡这首汹涌澎湃的史诗中,有时候,我们也能听到一些抒情的小夜曲。
暂借清溪伴钓翁,沙边微雨湿孤篷。
从今诗在巴东县,不属灞桥风雪中。
宋陆游巴东遇小雨
三峡两岸山中,有无数条美丽的溪水注入长江。最有名的,当数昭君浣纱的香溪了。西陵峡中的香溪,有昭君故里堡坪村。关于昭君,苏东坡是这样写的
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
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
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鬼。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
古来人世尽如此,反复纵横安可知。
这是一首杂言诗,作者从昭君的命运感叹人世的坎坷。王昭君这个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明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永远的美丽,永远的芬芳。古人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三峡灵气该滋养了多少闻名于世的风流人物。
每年春天,桃花灼灼之时,香溪河中就游动着一种新奇美丽的桃花鱼。洁白、淡红,像千万瓣桃花洒满河中,岸上桃花水中鱼,走到这里,你分不清哪是桃花哪是鱼。
跑到三峡来暂作钓翁的陆游,钓的不知是不是这种桃花鱼。设想一下,霏霏微雨之中,将飘泊的孤舟系在软软的沙滩上,然后披一袭蓑衣,就着摇船汉子的酣声,抛出长长的钓丝。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鱼没有消息,但却从清溪中,钓起了一串串鲜活的诗句。
如此钓翁,乐莫大焉。
再看这首诗
千条白练照江边,无数歌声透晚烟。
棹到中流真自在,浑如天上坐春船。
清干传一宁河晚渡
如此钓翁,其乐融融。
还有
荒山茅屋短墙边,临水桃花一树鲜。
可见春山原不吝,最无聊处也嫣然。
清郑成基峡中见桃花
撇开三峡的涛声、猿声、和险滩,单单拈出茅屋短墙边的一树桃花来,其独到的野趣,跃然纸上。
还有一首写桃花的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唐刘禹锡竹枝词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三峡桃花,开在烟火人家之中。峡中的春天,虽然来得迟些,但那嫣然的春色中,却浸满了浓郁的三峡风情。
还有一首诗,似乎远离了人间烟火,却更显得清纯可爱
缥碧断崖下,深红古庙寒。
春风吹塔影,一簇好林峦。
清张问陶上真观
上真观,旧名真武观,俗称流来观。其址在秭归西十里沙镇西口,平地突起一小峰,观建在峰上。江水上涨,终不漂没,这座被称为“佛屿孤灯”的上真观,是古归州的八景之一。
在众多的三峡诗歌的韵律中,我们很少听到佛鼓禅钟。大概本来这里就是佛国的净土,慈悲为怀的观自在菩萨,自有更多的苦难之地需要她。但是,张问陶的这首小诗,让我们看到了三峡的远离尘嚣的另一面。春风中的塔影,比之春风中的桃花,似乎更能触发人们的灵感。岁月如水,浮生若梦,听听这砖塔上的桅马风铃,我们怎能不联想到东方的大思想家孔子面对滔滔江水发出的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四
忙生俗,静生雅,虽然不是规律,却是我生活的经验。我想在这一点上,许多诗人肯定会有我同样的感受。在红尘中忙忙碌碌的人,是不可能礼佛的;心若非闲静到极致,也决不会品到什么禅味。忙人来三峡,哪里会有闲情逸致,来细细品味三峡的山川风物呢
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奔波劳碌,但他的心,却应该安静。静生定,定生慧。一个有智慧的人,生活才有品味。众多来三峡的诗人中,欧阳修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请看他的虾蟆碚
石溜吐阴崖,泉声满空谷。
能邀弄泉客,系舸留岩腹。
分月窟,水味标茶录。
共约试春芽,枪旗几时绿。
虾蟆泉位于西陵峡段。乘轮船出黄牛峡,过南沱不久,便会看到江南岸有一巨石挺出于明月峰麓,形如一只蹲踞江边的虾蟆。这虾蟆石后有一个石洞,流出一股泠泠的泉水。这虾蟆泉水色清碧,水味甘美。唐代的茶圣陆羽来此品尝,誉其为“天下第四泉”。
北京著名的政治家欧阳修,因得罪权贵,曾被贬为夷陵县令。这位官埸失意的大诗人,于是悠游三峡,于浩浩江流之外,另寻清冽如饴的甘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远古的歌谣早就这么咏叹。欧阳修专程驾船寻泉,雅兴如此之高,恐怕还是那“清”与“浊”的概念在起作用,使得他那么专心志致地寻找人生真谛。
三峡的泉水好,三峡的茶叶也是茶中的珍品。不少诗人们来此,都免不了要用三峡的泉水,沏一壶三峡的绿茶,邀几个弄泉客,在月色空濛之夜,细细品尝这难得的珍味。茶道,作为日本的国粹,一直保存至今;品茶,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修养的表现。一只白瓷在手,淡淡茶香在胸,顿时,命运的重荷消失了,只有轻松,平易和谐和。难怪古人说,茶道即禅味。品茶,会使你进入到宁静和无妄的状态,你的生命深处的“自我”也是那么地清晰明晓。于是,你顿生难以言喻的喜悦,一种超越理智的东西使你有了永远的获得。
这便是艺术人生的体验。
同宗教人生相比,艺术人生虽然没有它执著,却更活泼,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古代的诗人们,在三峡这片神奇的山水中,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生命的对应。
旅游作为一个新型产业,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但古代的诗人们,多半都是名符其实的旅游家。他们徜徉于山水之间,面对天造地设的美丽风景,而生发出种种奇思逸想。我读过一些西方游记,所记述的多是自然的迁徙和变化,很少融入个人情思。而我们中国则不同,“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种从物我相吸到物我两忘,是东方人特有的审美体验。
诗人们在三峡的审美体验,无论是淡淡的哀愁,还是出尘的遐想;是执著的狂放,还是庄重的唏嘘,那人性的灵光,无一不在他们的韵律中闪耀,那“心智”的并发,无一不在三峡的岩壑间撞击,发出震聋发聩的金石之声。
我认为,像三峡这样奇异的山水是站在时间之外的,作为人类生活的象征,它永远屹立。而我们诗人中的每一个,都生活在时间的内部。时间可以击败他们,但时间没有对三峡构成威胁。可是,现在,人类取代时间而给三峡带来了大限。三峡存在于世的最后期限已经屈指可数了。对于现代化中国来讲,它可能是一个福音;对于我们诗人,它只能是一个悲剧。
由诗人们创造的三峡的史诗该在我们这一代诗人的手中结束了。告别三峡的挽歌,已在我们的心中弥漫。此刻,我们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唐陈子昂度荆门望楚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陈子昂和李白,都是以旋转风涛的才情,留下他们告别三峡的瑰丽诗章。在攘攘人世,他们永远是与三峡涛声媲美的“狂歌客”。他们有悲哀,但他们更多的是沉雄;他们有柔情,但他们更多的是直冲云天的豪气。我们今天的诗人,告别三峡,应该有古诗人的这种云水胸襟,即使要唱一曲挽歌,也应该携雷带电,像三峡一样,成为人间的绝响。事实上,当代就有那么一位“狂歌客”,写下了一首告别三峡的诗章。
告别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今世界殊
毛水调歌头长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