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皇帝(1 / 2)

加入书签

孟昭二年,初春。

大庆王朝迎来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场洪灾。

九间朝殿中注,年轻的嘉仁皇帝虽稚气未脱,脸上却隐隐露出些威仪之势。他头戴金黄冕旒,龙袍加身,端坐于龙椅之上。大殿下文武百官皆惶惶而站,屏息凝神地聆听着来自豫州巡抚吕禄的奏折。

“据陕州、新安、渑池、武陟、郑州、荥泽等州县禀报,因二月十九等日黄水陡涨二丈有余,满溢出槽,以致沿河民房田禾均被冲损。现已报到,被洪水浸淹者共二十三州县,被雨水淹浸者共十七州县,淹及城垣者共七县,汜水、陈留二县情形为最重。洪水下泄至中牟,将原已在元年四月溃决夺溜的口门又复冲宽至360丈。大量洪水均由中牟口门向东南漫流,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夺淮归洪泽湖。被淹范围包括豫州、徽州境内西起扶沟、西华,东至通许、太康、鹿邑、亳州,南至洪泽湖,死伤者达到数千人之多。”注2

“黄河决堤,两岸溃陷,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众卿可有什么建议”小皇帝声音稚嫩天真,跟“浑厚有力”毫不沾边儿,在空旷的大殿上余音绕梁,活像个初出茅庐的娃娃。不少大臣内心里先是嗤笑一声,后才沉下心来思考。

黄河流域每每至春,总要作出些幺蛾子,淹死个百八十人、三州五县的才能消停。按照惯例,由工部指派个人,顶着“赈灾治河”的帽子去溜一圈儿,装装样子即可。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它老人家每年365日,日日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谁能治理得了它

那些死于洪灾的,更是只能哀其不幸,赖不着旁人。

虽说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每年仍有不少官员挤破了头想去。

为何

只因朝廷的拨款,太多了。

下到豫州随意指点江山一通,坐等黄河水洪自己个儿退去。再命人做做样子,清清淤泥,施施粥,写个慷慨激昂的奏折,就可以揣着鼓鼓囊囊的灾银回京复命了。

若是退洪时机赶的巧,说不定还会得到陛下嘉奖。

这等百利无一

害之事,谁不乐意干

但今年不同,小皇帝出言半晌,大殿上仍旧静悄悄的,无一人说话。连工部尚书鄂豪都噤若寒蝉,官帽之下浸出丝丝冷汗。

原因无他,只因今年的灾情太过严重。

去年溃决的堤口重新被冲开,大量洪水涌入州县,千余人或死或失踪,且灾情毫无退去之相,反而越来越严重。

所以,这次的黄河不是来送钱的,而是来要命的。

你若是办的好,稳住洪灾,降低死伤,那朝廷的拨款到最后定然所剩无几,根本无油水可捞。

你若是办的不好,洪灾加重,更多人殒命遭罪,那你就要付全责,轻者革职流放,重者可能直接拉到菜市口,一刀下去,尸首分离。

在朝为官者,哪个没有点机巧心思

这等左看右看都是吃力不讨好之事,谁又能主动站出来揽责呢

小皇帝静静看过一众文武,每个人皆是低头躬身,恨不得将自己按进土里去当个鹌鹑,无一人敢接这一趟。

他眉头轻轻皱了一下,放在纹龙袖口里的一双清瘦的手紧紧握成了拳。

一帮废物。

小皇帝心里冷冷地想,但面儿上依旧是副不谙世事的纯真无邪。

因为他知道,大殿里不只一双眼睛正死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必须表现的再蠢一点,再傻一点。

“众位爱卿怎么了”小皇帝眨眨眼,“治理黄河不是每年都会来一遭的事儿么按往常的走不就行了吗”

果然,此话一出满朝唏嘘,每位大臣都对皇上的“傻”又加深了认识。

不过,唏嘘归唏嘘,他毕竟是九五之尊,不能平白无故晾着人家。既然躲也躲不掉,那就只能推一个替死鬼出来了。

工部尚书鄂豪悄悄瞟了一眼斜前方的吴平之,在得到对方一个肯定的眼神后,便整了整朝服,从队列中走出,深深一跪朗声道,“臣鄂豪愿推举一人,为陛下分忧。”

“哦”小皇帝面露喜色,急忙问道,“是工部的人吗”

鄂豪道,“虽然此人并非我工部之仕,但他身负奇才,智多近妖。臣常与之攀谈,次次皆被其玲珑心思所俘。遂臣认为,派此人去,定能迅速稳住灾情,救民于水火之中。”

闻言小皇帝

兴趣更甚,“他是谁”

鄂豪不紧不慢地说出了那个早已准备好的名字,“回禀陛下,此人就是吏部郎中,良齐。”

被突然点到名且从未与鄂豪说过话的良齐“”

他官阶地微,只能排在队伍最末流。故而刚刚鄂豪与吴平之的“眉来眼去”,才被他瞧了个真切。

良齐心下微动,立刻理出了个中意思。

想必吴平之仍对之前的事耿耿于怀,又碍于侯爵府的势力不敢明面儿上整治自己,只能出此下策,借刀杀人。

若是这一趟他办的不行,皇帝定然会怪罪下来。到那时候百口莫辩,吴平之再落井下石狠批一通,想必他这条命就会交代在这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