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第366章:步伐(二更)(1 / 2)
不同的是,当年张榷嵘的那次,是群魔乱舞的狂欢盛宴;而陈柏杨今晚这一次,则是静心细聆的情歌流转。
按苏韵那经历过后世信息爆炸大时代的目光来看,陈柏杨今晚这一场演唱会,的确是看得出花了许多心思,无论是造型、选歌还是舞台效果等方面,都是编排得颇有创新精神的锐意进取。
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觉得他更偏向凄美忧郁拘谨斯文的那一挂,而一直无视他这些年都致力于表现出来的自信乐观开朗活泼——苏韵依稀能听见,方才开场曲的劲歌热舞时,就有人在后头小声讨论说为什么陈柏杨今晚这么放得开,一点都不像是平时的贵公子模样……
按下旁边一脸不忿到袖子都挽了起来、就想要回头和那个说话人开撕的林丹丹,苏韵劝了她两句,便总算是听得在《偏偏喜欢你》出来之后,后面那些人满意的喟叹。
“其实呢,丹尼曾经和我说过,他并不喜欢大家一直以来欣赏他的角度。”张榷嵘小声和苏韵说道,“偶像派歌手出身就是这样,无论你多么的努力,多么的有才华,人们第一时间想要看到的,始终都只是你这个人的外形。”
不止是陈柏杨,就连他自己以及同一辈里很多外形较佳的艺人,被冠以“偶像”这个名头之后,那么就好像要永远都被钉在这一根靠容貌吃饭的“耻辱柱”上。
而他的好兄弟陈柏杨,就是香江第一个被冠上“偶像”这个名头的人,自此之后,无论他是再怎么努力地创作出一首又一首证明自己实力的歌曲,“实力派”这三个字的前面也都还是伫立着“偶像型”的前提条件。
因为大众舆论的抑制,令他难以顺从自己的内心去施展才华,做自己想做的音乐,反倒是不得不用一种以大家喜欢和认可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作为多年的好兄弟,张榷嵘当然是知道这些并不是他想要的东西,只可惜总是阴差阳错,有心栽花而花不发,无心插柳却柳成荫。
深情柔婉的《偏偏喜欢你》结束之后,陈柏杨却是在众人惊讶的目光里,站上了一辆改装过的叉车,唱着调子欢快的歌曲就开始了全场巡游。
虽然叉车的速度缓慢,但是他所站着的那个小台也只是在左右两侧围了简单的栏杆,一面透明玻璃一面完全无防护,兼且底下也是一整块透明玻璃,几乎相当于一个迷你版的玻璃栈道……反正恐高的人上去看一眼就能晕。
然而陈柏杨也是真的拼,声音稳稳身形不抖,一边唱还一边和观众握手,接花接礼物——座位远的,他还招手让这些fans把花束丢过来,随后身手敏捷地一抓一个准。
也亏得提前预估了这个环节,规定粉丝们不能带几十枝花的大花束而是只能带一两枝小花束,不然说不定他就能被热情的各种大花束淹没在那个小台子上……
本来苏韵和张榷嵘看着还挺担心他在这上头会不会出问题,结果看他又唱又和观众互动玩得如此欢脱,当即也是放下了不少的心。
“丹尼!丹尼!你要的围巾!”林丹丹个子娇小,而且所坐的位置又是稍远一些的最佳视觉位之一,挥舞了好几下都愣是不敢丢出去。
“我帮你吧。”苏韵顺手接过,算了一下提前量,这就瞄准陈柏杨前面一点的位置把这条纯白色的爱心围巾给丢了过去。
正巧他现在的造型就是白色西服套装,就和白色围巾很搭。
“眼界真准!”苏韵一丢就是正中陈柏杨因举着麦克风而微曲的那只手上,都不需要他分心去接,顿时就看得张榷嵘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凌空被人丢了一条围巾的陈柏杨先是微愣了一下,抬眼透过伴着他行动的射灯看清楚苏韵三人,当即也是笑着挥了挥手,随后就把围巾围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欢脱轻快的全场巡游结束之后,陈柏杨这又重新上台唱起了慢歌。
“这首《等》呢,他原本是打算写给娆梦姐唱的,可惜娆梦姐没有时间,所以他就只能留下来自己唱了。”张榷嵘才在去年年底和陈柏杨拍完电影《圣诞快乐》,当然是知道不少片场里头的八卦事,“不过,他的演绎是真的好,特别是最后那一段假声,录完之后出来的效果太绝了,果然还是原作者最能唱出味道吗……”
“大概是吧。”苏韵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聊着,目光追随着那个于幽□□光之中游弋的白色身影,确实能感受到以歌传情的奥妙。
听得出也看得出他对这一次演出的无上用心,接下来的《疾风》,四面台的舞台上全程就没怎么停下来过,而且唱得还特别特别的稳,甚是惊艳。
确实是一场理念相当超前的演唱会,即使是用遥隔数十年的目光去看,都没有多大的年代感,反而会被这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而深深吸引住。
可惜的是,并非是所有人,都有这样先进的认知。
第二天早上,看着报纸杂志上那些对这场演唱会和陈柏杨来说都极其过分的字词,苏韵咽下嘴里的面包,沉着脸放下了报纸。
虽然她隐约也有点陈柏杨这次的演唱会有点“急进”于接轨国际流行,虽然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确实是现时香江乐坛少见的大胆突破尝试,不过在这样明面开放内心保守的社会观念上,步伐一下子迈得是有点大了。
即使陈柏杨也是努力做了本土化的改变,亲临过现场的人亦大多都觉得相当不错……
但问题就在于,这不是后世的网络大时代,纸媒仍然掌握着自上而下各级阶层的思想赋予力量。
再加上陈柏杨开演唱会的场数不多,三场演唱会下来的观众数量满打满算也就三万出头,冷不丁的一通铺天盖地的抨击下来,很多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就很容易会被这样的造谣带歪了思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