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第七十二章(2 / 2)

加入书签

他摇首道:“有阿巴鲁和培努在,想必乌帖木已经很头疼了。”

阿布图:“……”

他有些看不懂了。

楼喻善意为他解惑:“在王庭时,我看你驱赶马群时乐在其中,养出来的马也都膘肥体壮,是养马的好手,所以,你替我养马吧。”

阿布图:“……”

虽然乌帖木确实说过“养马”这条路,但他没想过楼喻是真的要让他养马啊。

他不可置信问:“你说真的?”

“真的,不仅要养马,还要养牛和羊。”楼喻相当认真。

赛耶也颇觉无语。

所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阴谋,楼世子真的只是想让他们蓄养牲畜,而非走乌帖木的旧路。

他们现在寄人篱下,无处可去,除了放牧还能干什么呢?

草原人放牧的本事是刻在骨子里的。

“到时候草场会由吉州边军看管,你们要是想逃,得先过边军这一关。”楼喻半是提醒半是警告。

阿布图注视着他:“我知道了。”

如今是冬季,草原上一片荒芜,不是放牧的好时节,等来年开春,草原恢复葱绿,便可以建设养殖牧场。

楼喻无意在此多待,遂让人去通知程达派人过来接手。

他还要带着三百轻骑回庆州呢。

程达又派了他们的老熟人刘康过来。

一见到楼喻,刘康就满脸灿笑道:“下官以前可从没想过,咱们还能往北跑这么远驻守呢!”

也不知道世子殿下是怎么弄来的草场,嘿嘿。

楼喻交待道:“以后此地就叫吉庆草场,是咱们吉州和庆州的地盘,刘校尉可要尽心守卫。”

“一定!”

楼喻又道:“北地严寒,等我回庆州,就捎来一些棉衣和口罩,让守卫将士们免受寒风侵袭之苦。”

“殿下大恩,边军上下没齿难忘!”刘康深深鞠躬一拜。

回到庆州,楼喻立刻让人准备一批棉衣和口罩,运往边军大营。

边军上下欢天喜地。

“世子殿下大好人啊!”

“世子殿下可真大方!”

“听说这棉衣只有庆州工厂有呢,世子殿下对咱们可真好!”

“棉衣真的好暖和!口罩也好暖和!”

“唉,要是咱们都是世子的兵就好了。”

“快闭嘴!这话怎么能随便说!”

主将营房中,程达戴上一个口罩,左转转右转转,不由笑道:“闷是闷了点,但确实好用。喻世子也不知哪来那么多巧思,造的东西都很实用啊。”

温岐看着这些棉衣和口罩,由衷叹道:“龙德在田,奇表见异,晦明藏用,故知我者希。”[注1]

“你又拽什么文,我听不懂,说人话。”

温岐笑道:“是说君主的仁德泽被天下,非凡的仪表超乎寻常,只是韬光隐迹,天下人鲜有耳闻罢了。”

程达心头一跳。

他看向温岐。

军师半张脸隐于暗处,看不真切。

“你什么意思?”

温岐笑答:“难道将军真的不明白?”

“明白是明白,可是这事儿吧……”程达叹口气,“这事儿它不太好办哪。”

温岐洒脱一笑:“自有好办之日!”

正乾三十二年春,庆州新城全部竣工。

楼喻亲自参加了竣工仪式。

庆州城众多百姓都站在不远处围观。

“世子殿下真好看!”

“对对对!殿下身上好像有光!”

“殿下刚才说了什么?我没太听清。”

“殿下说,新城的住宅、商铺三天后售卖,先购先得。”

“殿下还说,新城要招收若干公职人员,到时候会张贴告示具体通知。”

“殿下还说……”

新城的未来发展,成为老百姓口中新的谈资,大家私底下都在观望。

一座新城,除去这些硬件设施,还需要进行人事安排。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楼喻手下已经培养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班底,不少优秀人才纷纷涌现。

但这些依然不够。

楼喻召集元老们开会。

“新城的发展尤为重要,你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管事,所以我决定将你们调去新城办公。”

新城有个新衙门。

这个新衙门不归朝廷管,所有权力全都集中在楼喻手上。

他将公衙分为总衙和分衙。

分衙就是在新城各区都设置一个低一级的衙门,方便老百姓去衙门办事。

总衙领导分衙,并向楼喻一个人负责。

衙门有了,里头总得有办公的吧?

总衙的职位尤其受人欢迎。

能去总衙担任重要职务,说明是殿下的心腹爱将,没有人不想去。

总衙设衙长一名、副衙长两名,又设几大部门。

吏部、户部、农部、工部、商部、武卫部、财政部。

有些职能部门暂时没有设置,老百姓遇事可以来旧城。

其余分衙也依此模式分工协作。

楼喻不问众人意见,直接任命。

“衙长由本人担任,其中一位副衙长由杨先生担任,另一位待定。”

“魏思担任户部部长,楼荃担任财政部部长,林大井担任农部部长,这三个部门的副部长人选先由各部门部长分别提交六位候选人名单,经过内部统一考核后进行选调。”

“殿下,其余部门呢?”魏思问。

楼喻道:“其余部门人选暂定。”

这三个目前比较重要。

其余职位可以慢慢进行选调或社招。

于是乎,新城总衙一连发了好几条公告。

“新城衙门广招文职人员,需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有意者请至总衙东门报名处报名。”

“新城衙门广招武职人员,需十八岁周岁以上四十五周岁以下,有意者请至总衙西门报名处报名。”

“新城商业街售卖铺位,有意者请至总衙申请,先到先得。”

“新城住宅区售卖住宅,有意者请至总衙申请,先到先得。”

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要是能去新城衙门做事,是不是就是当官啦?”

“我觉得我拳脚功夫还不错,要不我去西门报个名吧!”

“新城铺位多少钱?”

“新城那边还没什么人住吧?我再看看。”

经过数年发展,庆州老百姓手里有了余钱,腰包鼓起来后,心里面能盘算的就更多了。

尤其是在工厂做事的工人,每月薪酬不菲,手里头攒了不少钱。

他们本身就在新城工业区上工,新城离旧城不近,每天上下工都要在路上耽误不少工夫,有些工人们蠢蠢欲动,想在新城买个房子。

女工们也不例外。

唐雯和尤慧她们依旧住在原来的宅院里。

两人一直在财务组工作,是楼荃的心腹。院中其余姑娘大多在纺织厂做工,每月也能拿到不少薪酬。

大家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

但仅凭手里的钱,想在旧城买一间屋子还是不容易的,租的话,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屋子租金又贵,她们舍不得。

一直将就到现在。

新城公告出来之后,姑娘们聚在一起商议。

“唐雯,尤慧,你们俩以后肯定能进总衙财务部工作,有没有打算在新城就近买一个宅子?”

尤慧连忙摆手:“还是没影儿的事!除了部长由殿下直接指定,其余职务都是需要通过考核的。”

“哎呀,你们这么能干,一次考试算什么?”

“哈哈哈,不能这么说,人外有人嘛。”尤慧谦虚笑道,“倒是你们,手里头有闲钱,又在纺织厂做事,不如就近买个房子好了。”

其实姑娘们都想搬离这座宅院。

虽然这座宅院是采夏和逢春管事给她们找的,每月租金不高,分摊下来可以忽略不计,但这里毕竟曾给她们带来过阴影。

去纺织厂做事前,周围街坊知道她们的遭遇后,大多以一种鄙夷或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对待她们。

她们长期处于一种压抑而痛苦的境地里。

后来去纺织厂做事,有钱了,腰杆子挺直了,可一看到熟悉的邻居,那种阴影还是会袭上心头。

她们想换一个新的环境。

新城就是个好去处。

想去新城的姑娘有很多,当然,也有不想去新城的。

“我、我定亲了,他家在旧城,我在新城买房子没用。”

尤慧便道:“那你也可以在新城买房子当成自己的娘家,要是哪天你心情不好,还可以去新城住几天散散心。”

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房子不好吗?

“可是,我也不知道新城房子贵不贵,我不一定能买得起。”

“你每月薪酬不少啊,这几年都没攒下来?”

“之前他家大郎过生辰,我花了不少钱买礼物。”

“……”

尤慧是个泼辣脾气的,忍不住提点她:“你过生辰,那个什么大郎给你送礼了吗?”

姑娘说:“大郎才五岁,如何给我送礼?”

尤慧直觉不对劲:“那个大郎和你未来郎君是什么关系?”

“大郎是他发妻所生。”

姑娘们:“……”

有人忍不住问:“你要去给人做继室?”

姑娘低下头道:“我已不是清白之身,只能、只能……”

尤慧差点翻白眼,恨铁不成钢道:“你怎么能这么想?难道只允许成过亲的男子娶清白的姑娘,不允许女子嫁给清白的郎君?你要是真喜欢他,真愿意嫁过去我没什么好说的,但你要是只因为这个退而求其次,你就是真傻!”

“……”

姑娘们都沉默了。

虽然尤慧说得没错,但这个世道就是这般,不嫌弃女子失了清白的男子又有几个呢?

尤慧叹口气,拉着唐雯回了屋子。

“雯姐姐,新城财务部副部长有六个候选人,咱俩一定要争取考上!”

唐雯颔首应了一声,转而道:“阿慧,我打听过了,新城的房子现在售价不算便宜,单凭咱们手上的钱不一定能负担得起。”

“啊?”尤慧一脸失落,“那该怎么办?”

唐雯握住她的手,眉目昳丽动人:“我想,不如你我二人合买一间,这样手头还能有余钱,不至于捉襟见肘。”

“可以这样吗?”尤慧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唐雯笑答:“可以。”

尤慧一把抱住她:“就听你的!以后咱们一直住一起!”

两人商量好之后,找了个空闲去新城总衙申请。

负责登记的小吏说:“你们来得有些迟了,好一点的位置都被定了,这是剩下的位置,你们自己挑,挑完了填写申请表。”

两人便到一边挑房子。

“唐姐,尤姐,你们也来买房子?”陶琨惊喜的声音传来。

他如今已是个大小伙,长得眉清目秀,很讨小娘子喜欢。

尤慧抬头笑着打招呼,又看看他身边的青年,问:“这位是?”

“这是我好友,章风!”陶琨热情介绍,“章风,这两位娘子是咱们财务组的唐姐和尤姐。”

章风忙行礼道:“章某见过唐娘子,见过尤娘子。”

这就算认识了。

陶琨问:“尤姐,你们打算买在哪里?”

他挺想跟熟人做邻居的。

尤慧道:“正在选呢。你快去领申请表,别耽误工夫了。”

“好!”

经过挑选,陶琨成功跟唐雯和尤慧做了邻居。

新城住宅卖得火热,商铺更甚。

在此之前,因为工业区聚集了大量的工人,他们拿着高薪不愁吃喝,唯一的缺点就是采购不方便。

于是,不少货郎抓住这个商机,经常在工厂外叫卖,赚了不少钱。

如果能拥有一个固定的铺面,他们便不用每天起早贪黑走上几里地去新城卖货。

而且,新城以后住户会越来越多,这些铺面只会更值钱。

不仅底层货郎们心动,城中一些掌柜的也颇为心动。

能做生意赚钱,缺不了敏锐的嗅觉。

新城开发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以后各方资源都会向新城倾斜,而且新开发的地方,多少会有一些优惠政策。

大家抢破了头,使得新城商铺的售价越炒越高。

楼喻建设新城,耗资巨大,他不可能不用新城赚钱。

商铺卖价越高,他就越赚钱。

但眼下事情稍稍有些脱离控制了。

如果有人高价购得店铺却不自用,而是再高价租赁出去,无形中将会提高做生意的成本,成本提高了,东西的卖价自然也会提高。

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楼喻遂定下规矩。

一户名下最多只能购得一间铺面;每间铺面根据建设成本、地理位置等因素估算价值,定下售价;意愿人再提供财产证明和信用资质,总衙经审核后再确定买受人。

好了,没得炒了。

就在老百姓热情买房时,庆州城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公职人员选拔考试。

文职和武职的考试方向不同,考试内容也不同。

文职需要考验常识、文化水平、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公文写作能力。

武职的笔试内容比文职简单不少,但多了一项体能测试。

这次考试,考得报名者怀疑人生。

他们最熟悉的经史子集考是考了,但所占内容少得可怜,剩下的题目有很多根本看不懂啊!

楼喻要的不是只会拽文的人,他要的是思维活跃、能干实事的人。

虽说一场考试并不一定就能筛选出合适的人才,但总归能剔除无用之人。

公职选拔考试事宜,楼喻基本都交给杨广怀负责,他则窝在东院,撰写《新城公约》。

新城就要有新城的样子!

“殿下,霍统领来了。”冯二笔在门外禀道。

楼喻头也不抬,“让他进来。”

他匆匆写完一行字,觉得不满意,又划掉,重新落笔。

霍延见他伏案忙碌,便没打扰他,一直等到楼喻搁笔,才递上一杯热茶。

“刚才忽然有了点灵感,不写下来怕忘了。”楼喻笑着解释了一下。

“嗯。”

霍延行至他身后,用指腹轻轻按揉他头上穴位,低声嘱咐:“不可太过耗神。”

楼喻无奈笑道:“爹娘说我,阿姐说我,二笔说我,现在连你也说我了。”

“好,我不说了。”

楼喻转过身,伸手抱住他,脑袋贴着他腹部,嘀咕道:“阿延,咱们还是缺人才啊。”

光是一个新城衙门都填不满人,实在叫人揪心。

“阿喻声名未显,不用心急。”霍延继续替他按揉,低声安慰,“待有一日,阿喻闻达于天下,定有无数有识之士前来投效,届时,你该发愁如何给他们分配职位了。”

“哈哈哈哈哈。”

楼喻被他狂放的话逗笑,哼道:“那些‘有识之士’不骂我反贼就不错了。”

“那是他们有眼无珠。”

楼喻笑弯了眼。

他就喜欢霍延这副无条件支持他的模样。

他轻扯霍延衣袖。

“你低下来。”

霍延依言俯身。

“啵!”

楼喻欢喜地亲了他一口,又将心思挪回到公事上。

“你认为,新城由谁领兵驻守合适?”

霍延来就是为了说这件事。

他正色道:“据我观察,营中有擅守者,但真正出色的不过数位。”

楼喻颔首:“你认为哪些人能够胜任?”

“蒋勇、许江、鲁庸……”他顿了顿,才道,“杨继安。”

楼喻惊讶:“杨继安也在列?”

“他攻守皆可,虽年少,却颇有智计。”

杨继安今年才十四岁,确实过分年轻了。

但想到自己初见霍延时,霍延也才十四岁,楼喻不由笑了。

他问霍延:“那你呢?”

霍延轻笑:“阿喻觉得如何?”

“是我问你,你却把我问题抛给我?”

霍延压低身体,声音落在楼喻耳畔。

“端看殿下需要。”

楼喻故意道:“那不是跟杨继安一样?”

霍延眸色深深:“他是我教的。”

“我看你以后退休可以改行当教习师傅,既教人按矫,又教人攻城守城,能耐大着呢。”

霍延脑子里突然闪过以前听过的荤话,不由脱口而出:

“嗯,能耐确实不小,够用了。”

楼喻:“……”

天哪,把以前那个沉默寡言的霍二郎还给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