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第八十章(2 / 2)

加入书签

第二期报纸,除了话本依旧气人外,其余倒是有些可读性。

尤其美文赏析版块,虽不是范公所著,但这篇文章写得实在不错,颇有名士之风。

再看署名——江离。

“这位江离先生文辞优美,笔下生花,不知是哪位名士,真想拜见一回!”

“炳炳烺烺,酣畅淋漓,好文章!确实是好文章!”

江离是邵秋兰的笔名,第二期刊载的是她的文章。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江离”便是取自前半句。

除此之外,第二期多了两个新版块。

一块叫“笔墨官司”,上面登载了一篇文章。

该文章痛批《庆州旬报》的话本,认为其枉顾纲常、俗不可耐!

文章之后,还有报纸编辑一行提示的小字:有任何想法,皆可投稿至庆墨书坊,选稿刊载。

大家纷纷被打了鸡血。

什么意思?如果自己写的文章被书坊看中,天下人就都能看到自己的文章了?

人生在世,吃饱喝足后,图的不就是个虚名吗!

不少人纷纷提笔写文,写完之后,苦思冥想,为自己起了个笔名,让人送往庆州。

另一个新版块,叫“名扬四海”。

这个版块非常短小精悍,只有几行字:还在为路途遥远而担忧吗?还在为行路坎坷而害怕吗?还在为流匪横行而心惊胆战吗?只要选择平安镖局,这些都不再是问题!平安镖局,您出行运货的首选!

这下好了,平安镖局也火了。

镖局的订单肉眼可见地飙升。

不少商家看到报纸上的“名扬四海”,不可避免地心动了。

他们暗地里打听“广告费”。

能够接受价位的都想争得一席之地。

不管怎么说,楼喻单凭广告费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转眼秋收毕,丰收的喜悦盈满庆、沧两州百姓心间。

秋收后,不少工程都得开工。

修路、建仓储基地、建湖州水利、疏浚河道、加固堤坝等等等等,需要无数的劳工。

好在八州在手,劳工并不缺。

更何况,还有其他州府前来讨生活的百姓呢。

就在这时,太子广发诏令。

诏令大意是:史明那贼窃取了咱们楼氏江山,大家同为楼氏血脉,怎能眼睁睁看着江山被贼寇践踏?请诸王随孤一同勤王!若是勤王成功,诸位皆为楼氏功臣,孤必铭诸肺腑!

诏令盖上太子印玺,被送至各个藩王府,尤其是庆王府和越王府。

越王收到诏令后,找门客商议。

“太子明知我之前反了,他还发布这个诏令是脑子坏掉了吗?”

门客道:“他背靠西北军,有所依仗,若是咱们不应,届时或成众矢之的。”

越王知道这个理儿,可心里面还是郁闷得紧。

“他这诏令也太虚伪了,什么叫‘铭诸肺腑’?咱们辛辛苦苦给他勤王,结果什么都得不到?”

居然连个承诺都没有!

门客道:“太子就算这样,也占据着大义,若真勤王成功,等王爷自己开口,便落了下乘。”

越王觉得憋屈,不由嘀咕道:“不知道楼喻会怎么做。”

庆州总衙,楼喻让人叫来书坊管事。

待管事来了,他随手将太子诏令递给他。

“新一期报纸,要闻写庆州工匠帮助湖州兴修水利、重建堤坝;时事写太子号召诸王随他一同勤王;至于笔墨官司,你这样写……”

管事一一记下,奉命唯谨。

太子诏令下达不久,《庆州旬报》又出一期。

越王嘴上虽骂,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他边用早膳边看报纸。

看到“笔墨官司”这一栏,差点气炸。

“什么狗屁玩意儿!”

越王妃默默换了一个远一点的座位。

“这像话吗?什么叫太子是正统,咱们藩王就应该帮他勤王?这他娘的也就罢了,凭什么勤王之后,咱们藩王就得恢复旧制各回各家?都他娘的给你勤王了,竟连一点好处都不给!”

其实僵持到现在,越王也疲了。

从目前的形势来说,三方合力助太子铲除反贼,是最合适的选择。

越拖下去,只会让史明越发势大。

江山在楼家自己人手里,总比在外人手里好。

越王本无反心,只是正乾帝近些年来胡作非为,搞得大盛江山乌烟瘴气,且有变本加厉的趋势,实在令人不齿。

后来正乾帝为夺藩王兵权,任由国事蜩螗、四方云扰,这才促使越王下定决心举兵起事。

结果一不小心,江山就被史明那厮夺了去。

这种情况下,他们楼氏子孙当然不能再内斗,而是要一致对外。

越王想当皇帝,天然与太子对立,但为了大局,他可以先一同勤王,把史明干掉再说。

可太子的诏令摆明了没有诚意。

笔墨官司上的这篇文章,只说太子是正统,藩王有义务勤王,却没说藩王能得到什么。

去他娘的!

楼喻为什么会让这样狗屁倒灶的文章出现在报纸上!

难道他要放弃皇位,打算助太子登基?

不对!一定有哪里不对!

他将文章反复看了好几遍,看到“太子仁德厚世”、“太子定会成为一代英主”、“太子不会苛待功臣”等一带而过的语句,不由福至心灵。

越王猛地大笑出声,早饭也不吃了,抓着报纸就往书房跑。

不是笔墨官司吗?不是欢迎投稿吗?

他也可以写文章!

越王明白了楼喻潜在的心思,却依旧乐意入这个套。

能给自己谋利的事,为什么不做?

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又仔细修改一番,心中甚是满意,立刻着驿使送往庆州。

天下跟越王同样想法的不在少数。

实在是太子的诏令确实模棱两可,毫无诚意。

怎么着,你让人出兵勤王,半点好处都不给,真当自己是皇帝啊?

就算是皇帝,也要论功行赏吧?

你一句“铭诸肺腑”就把人打发了?

人家缺你一句肯定吗!

没人是傻子,但偏偏有人将别人当成傻子。

楼喻看着投稿的信件,不由跟杨广怀失笑道:“倒是有些对不住太子了。”

“殿下言重了,”杨广怀道,“您这般倒是帮了太子。”

其实太子没那么蠢,也没那么小气。

他若当上皇帝,根本没必要对同族的藩王抠抠搜搜,反正都是楼家的。

小气的人,恐怕是野心勃勃的汤诚。

汤诚想要天下,势必要为自己的未来消除隐患。

他不希望楼喻和越王势大,这会给他问鼎天下造成极大的阻碍。

所以他不想给越王和楼喻承诺。

太子就这么背了锅。

按理说,太子占据大义,就算藩王们不满,也不会在这时候翻脸,毕竟大家继续互相牵制也没什么意义,一同勤王已经成为他们之间的默契,端看谁能笑到最后。

可汤诚没想到,楼喻还有《庆州旬报》这个大杀器!

太子被架在火上烤,就算占据大义,也变得无理。

天下人都盯着看呢。

若是以前没有报纸的时候,太子诏令下达也就下达了,除了少数藩王,基本没有其他人知道。

而现在,天下皆知。

史明也知道了。

他坐在龙椅上,双手止不住地颤抖。

太子诏令,倘若越王和庆王世子全都应召,再加上西北军的势力,三方兵马围攻京城,他如何抵挡?

他问朝臣:“诸位有没有应对的法子?”

朝臣皆默。

他们大多是天圣教的拥趸,本来就没什么见识,而投降的朝廷官员,又是一群软骨头,也想不出什么制敌之法。

史明厉目扫过众人,吼道:“你们都哑巴了吗?你们是要等着被他们斩杀吗!”

“陛下。”

有人忽然出列道:“微臣看了报纸,认为太子诏令诚意不足,越王和庆王世子必定心生不满,咱们不如趁此机会让他们无法结盟。”

史明神色稍缓:“如何做?”

“陛下可知霍义霍将军?”

霍义将军当初可是大盛的战神,是西北军的精神领袖,天下谁人不知?

“当然知道。”史明眯着眼睛道,“杜爱卿有什么话就直说。”

出列之人正是杜迁。

京城被攻破后,杜迁向史明投降了。

他如今还是户部尚书。

杜迁垂眸道:“霍义在世时,汤诚不过是他麾下副将,何以霍义死后,他能一跃成为西北军统帅?”

史明立刻明白了。

“你是说,霍义的死,与汤诚有关?”

霍义是含冤而死的,大家都心知肚明。

那么,那些给霍义定罪的证据,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恐怕只有亲近的人才能做到吧!

史明问:“你有没有证据?”

杜迁道:“臣有与汤诚往来的书信。”

霍义的罪名是贪墨巨银,并试图用巨银养兵谋反。

杜迁是户部尚书,弄出那些所谓的“巨银”,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其余朝臣:“……”

其中不乏曾与杜迁同朝为官的,都有些不齿杜迁此人。

太了!

史明却赞道:“杜爱卿好计策!就按你说的办!”

霍义的儿子霍延在为楼喻效命,若汤诚陷害霍义的事情传出去,楼喻还能无视汤、霍之仇,与汤诚一同勤王吗?

就算楼喻无视,霍延又会怎么想?

到时候再借机挑拨,让楼喻与霍延反目,楼喻手底下还有可用的大将吗?

呵!

京城的暗部打探到消息,将消息呈递至庆州。

楼喻听冯三墨汇报后,不由乐了。

“我和霍延反目?”

他还真的有点无法想象呢。

楼喻吩咐下人:“请霍将军来一趟。”

不久后,霍延一身军服,入总衙内堂。

内堂中只有楼喻一个人,冯二笔和冯三墨都被他打发出去了。

“坐。”

霍延依言坐下。

楼喻开门见山道:“京城传来消息,史明担心我应召勤王,遂想了个让你我二人反目的主意。”

“不可能!”霍延陡然出声。

他解释这三个字:“我断不会与殿下反目。”

楼喻闻言自然欢喜,面带笑意道:“我知道你不会与我反目,我只是想说,提出这个计策的是杜迁,而杜迁自称他与汤诚有书信往来,意指汤诚乃陷害霍将军的人。”

霍延怔愣住。

纵使已过去四年,那种刻骨的伤痛还是令他心脏一揪。

楼喻起身行至他面前,俯身问:“不管汤诚是不是,杜迁肯定跑不了。”

杜迁能说出那些话,说明他一定知晓当年内情。

“要报仇吗?”楼喻凝视着他的眼睛问。

霍延忽然伸臂环住世子殿下的腰,脸埋在楼喻的肚腹处,嗅着他身上独有的清雅香味,头脑渐渐清明。

“殿下,该报的仇一定要报,但不能扰乱咱们庆州的步调。”

楼喻轻抚他的发。

“即便我选择与汤诚合作?”

霍延冷静道:“只是暂时合作,终有一日,我们必会兵戎相见。”

“阿延,委屈你了。”

霍延抬首,星目灼灼看向他:“那阿喻可愿补偿?”

“你要什么补偿?”楼喻笑问。

霍延拥紧了他,俊目似星河倒映,缠绵无边。

“快过年了。”

楼喻差点喷笑:“而今才十月。”

“很快的。”霍延低声道。

也不知是在提醒楼喻,还是在安慰自己。

楼喻捧住他的脸,俯身亲了他一下,眉眼含笑道:“先奖励你的。”

霍延心间被甜意灌满,笑意根本无法掩饰。

他知道,楼喻这是同意了。

太子诏令后,汤诚一直在等楼喻和越王的回应,却迟迟未等到。

西北军和庆州相隔实在太远,边城军营又很闭塞,尚不知《庆州旬报》的存在。

也不知道外头的热闹。

他等得心焦,便派人去打探。

结果探子给他带回来好几张报纸。

《庆州旬报》是个什么玩意儿?

“将军,上面有写太子诏令一事。”探子提醒道。

汤诚看到最先提到诏令的那一期。

时事版块上说的正是这件事,写得还相当客观,完全无可指摘。

他又翻到下一期的笔墨官司,看到通篇都在描述太子正统、藩王义务的文章,不由大悦。

再看下一期,笑容瞬间凝固。

这篇文章通篇没有写太子诏令一事,但写的都是历史上封狼居胥的事迹。

笔者大肆赞扬了那些气魄雄浑的君主,竭力讴歌了那些肝脑涂地、为君分忧的将臣。

这意思还不明显吗!

汤诚合理怀疑,这就是楼喻故意让人写来跟他打擂台的。

不过,他倒真是误会楼喻了。

楼喻看到这篇文章时,也是愣了一下。

从这篇文章中,他深刻体会到了笔者的义愤填膺。

虽然笔者为佚名,但楼喻动动脚趾头都能猜到是谁写的。

除了越王,别无其他。

既然越王愿意代笔,楼喻自然不会客气,直接刊登在报纸上,还不用给稿费!

报纸发行之后,不仅楼喻开心,越王也高兴。

看着自己的文章被刊载,他心里面竟涌出几分自豪。

楼喻还挺有眼光的嘛!

他好想知道天下人看到自己这篇文章后的反应!

他们是会赞同,还是会反驳?

他们有没有觉得自己文采斐然?

等了两天后,他实在忍不住,派人去书铺、茶楼之类的地方暗中打听。

现在《庆州旬报》卖得火热,只要识字的,基本都人手一份,茶楼酒肆也有不少说书的争相传读,报纸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

不仅仅是读书人,普通老百姓也知晓上面的内容。

仆从打听回来,满脸兴奋道:“王爷,奴听得清清楚楚,有不少人都夸您写的文章呢!他们都觉得您写得好!”

他没撒谎。

公道自在人心。

太子诏令乍一看没什么毛病,但细细品味,便能发现其中隐含几分鸟尽弓藏的意思。

就算是太子,也不能让臣属寒心吧!

迫于天下文人笔杆子的压力,汤诚不得不找上太子楼秉。

楼秉皱眉道:“将军,孤记得当时孤说过会嘉奖有功之臣的。”

汤诚骗他在空白诏书上盖了章,未料转头就违背了他的意思。

“殿下,微臣以为越王和庆王世子皆有不臣之心,是以之前不得不小心防备,微臣是为殿下日后着想啊!”

汤诚说得情真意切,楼秉也不好再纠他错处。

“那现在该如何?”

汤诚叹口气:“臣当初并未听说《庆州旬报》,是臣思虑不周,斗胆再来烦扰殿下。”

“无碍,无心之失,将军不必自责。”楼秉温和道,“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弥补过失,争取他二人的信任。”

汤诚狠狠心,无奈开口。

“不如再下诏书,言勤王有功者,皆允其重掌兵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