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第八十七章(2 / 2)

加入书签

军师摇首叹道:“我何尝知晓霍延会为了不辱门风,自愿放弃霍家身份?”

日后就算霍延和楼喻真有什么私情,别人也没有置喙的余地。

汤诚又羡慕又嫉妒,吼道:“他们霍家人都是死脑筋吗!”

“谁说不是呢?”军师再次叹息。

汤诚颓丧地坐到椅子上,道:“当初惠宗要杀霍义,我曾假意去劝霍义起兵造反,却被霍义断然拒绝。而今霍延又为了楼喻,放弃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他们楼家人到底给霍家人下了什么蛊?霍义和霍顺死于楼家人手上,霍延就真的一点都不恨?”

他是真的想不明白,为何霍延还能对楼喻如此忠心耿耿。

“莫非……他二人真有私情?”军师皱眉道。

可刚说完,又摇头否决了。

“他二人皆为性情强硬之人,断不会如此。”

汤诚道:“我见过南风馆的小倌,他们之间没有半点相似之处。”

军营里当然也少不了那种“兄弟”,但大多都是一方强势一方柔弱,还有就是单纯互相解决需求的。

东安王缺暖床的吗?霍延缺暖床的吗?

都不缺。

所以,以上推测均不成立。

在汤诚和军师朴素的男性思维里,他们根本想不到世上会存在两个男人相爱的情况。

军师建议:“不如将军暂且忍耐几日,待东安王回到庆州,京城不就在您掌控之下了吗?”

汤诚和楼喻交锋几次,皆以失败告终,而今已然神思疲乏,不想再看到楼喻那张脸了。

“可现在京城流言甚嚣尘上,实在不堪入耳!”

每次经过街市,他总感觉街市旁的百姓都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他,让他浑身不自在。

“将军若是舍得,便亲自下令查封《京城日报》。”

为今之计,遏制流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汤诚亲自出面,用行动予以回击。

汤诚当然舍不得。

他已尝过舆论战带来的益处,又怎会毁掉自己费心打造出来的喉舌?

他问:“就没有其它办法了?”

军师道:“只有这样,百姓对您的猜忌才会消除。而今报纸越是赞扬您,百姓便越是反感,是以,报纸已经成为你的拖累,而非增益。”

汤诚明白这个到底,沉默半晌后,长叹一声:“也只能这样了。”

为了保全自己名声,他当着老百姓的面,亲自带人查封印制《京城日报》的书坊。

画虎不成反类犬,《京城日报》注定只能昙花一现。

东安王归庆之期定在十二月十五。

出发前一日,应楼秉之召,楼喻入宫前往御书房。

“阿喻,”楼秉掩嘴轻咳一声,面色苍白道,“我写了一封信,你回到庆州后,能否替我转交给老师?”

楼喻道:“陛下所令,臣自然遵从。不过,陛下还是想请范公回京辅佐朝政?”

楼秉闻言哂笑:“我倒是想,可老师想必已经对我失望至极,我知道,老师不会答应的。”

他顿了顿,神色落寞道:“是我辜负了他的期望。”

新朝建立,老师却一直没有音信传来,楼秉便已了然。

楼喻看着他,不由心生惋惜。

若在盛世,楼秉或许会成为无功无过的守成之君。

可他生在乱世,只能成为权力倾轧的棋子。

他失去了至亲,而今只是一个孤家寡人,在深寂的皇宫里,连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都没有。

“陛下,臣见您近日总生咳疾,可曾让太医看过?”楼喻目露关切道。

楼秉摇首道:“无碍,不过是天气寒冷,受了些凉罢了。”

“陛下保重龙体。”

楼秉听出他话里的真诚,心中不由一酸,眼眶微热。

他情不自禁说出心里话:“阿喻,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

“陛下远赴西北请援,又号令天下勤王,而今社稷稳固、政治清明,何来无用之说?”

楼秉不禁笑了。

他摇首叹道:“阿喻不必安慰我,咱们楼氏江山日后能否稳固,还得指望你。”

楼喻眉心微动,面色不改:“陛下此话何意?”

“陛下,贵妃娘娘求见。”殿外内侍忽然禀报。

贵妃娘娘就是曾经的汤侧妃。

叛军入城后,东宫沦陷。

楼秉自知无力挽回,得汤侧妃劝告,便随她前往西北求援。

他留下父皇兄弟,留下娇妻幼子,留下师长幕僚,懦弱地逃了。

父皇兄弟已死,太子妃自戕,亲子被杀,若非东宫只有太子妃和汤侧妃,或许会有更多无辜人受到伤害。

楼秉怎么可能不心痛、不自责?

尤其在发现汤诚狼子野心之后,他更加郁结于心。

新朝建立后,因汤氏有功,他便封她为贵妃。

楼秉掩住眸中厉色,温声道:“让贵妃进来。”

楼喻适时起身:“臣告退。”

御书房的门开了。

楼喻与汤氏打了个照面。

汤氏容颜娇美,面带笑容,手中拎着食盒。

碰上楼喻,落落大方地见礼。

楼喻回了一礼。

朱红色的门在背后关上。

楼喻隐约听到里头传来女子的撒娇声,夹杂着楼秉的几声咳嗽。

楼喻垂眸沉思,片刻后,抬步往宫外走去。

御书房内,汤贵妃素手纤纤,从食盒中端出一碗汤。

“陛下,这可是臣妾亲手煲的汤,您快尝尝。”

汤味香浓,色泽浅淡,恰合楼秉口味。

楼秉淡淡道:“晨时吃得多,朕现在喝不下。”

“陛下,汤冷了可就不好喝了,臣妾亲手做的呢,您要是喝不下,就尝一小口好不好?”

汤贵妃伏在他肩上,娇俏着哄道。

楼秉只觉得心头发冷。

曾经的他有多喜爱汤氏的娇媚,而今的他就有多厌恶汤氏的居心叵测。

“陛下,这可是补汤,对身体好着呢。”汤贵妃继续劝着。

楼秉心中郁气更浓,喉咙处涌出强烈的痒意,他咳得撕心裂肺。

回到行馆,楼喻吩咐暗部秘密探查楼秉的咳疾。

十二月十五,东安王返庆。

车驾从行馆至城门,一路皆有百姓相送。

东安王虽在京城时日不多,但他入京后的所作所为,百姓全都记在心里。

他们站在街市两侧,默默行注目礼。

霍延骑马守在车驾旁,霍煊和霍琼皆随行。

霍家的门楣本应由霍延光耀,眼下霍延放弃,霍煊和霍琼便成为霍家的主事者。

他们既年少,声名又不显,旁人并未太过在意。

加上他们勤王“无功”,朝廷便没有进行封赏。

霍家没落似已成定局,就连汤诚都不曾关注过两人。

是以,他们选择随行回庆州,无人在意。

四万庆军押解着数万天圣教余孽,跟随着东安王的车驾驶向庆州。

东方欲晓,金光万道。

因楼喻“不得已”接收数万余孽,朝廷便凑齐了一年的粮食给楼喻。

队伍一路浩浩荡荡,于十二月廿一,抵达莱州府。

莱州知府已换成吕攸。

吕攸亲自带人迎接,见到楼喻车驾,激动跪地行礼。

楼喻威严的声音从车厢传出。

“不必多礼,起身罢。”

吕攸起身后,目露崇敬道:“王爷舟车劳顿,是否在此歇息一日?”

莱州现在是楼喻的封地,驻军也由庆军将领接管,此地尚且算得上安全,加上楼喻还有一些事情要交待吕攸,便决定在这歇上一日。

吕攸已为楼喻准备了安静雅致的宅院。

休整片刻后,楼喻召集众将领议事。

“眼下已到莱州,我决定将天圣教余孽分批送入各个州府,让他们参与劳役,劳役期间,由各个州府的军中教员进行认真训导。”

从建设军队开始,楼喻就没放松过思想教育课。

杨继安是庆军中数一数二的教员,但凡上过他课的人,无一不对庆州和庆王世子心怀热忱。

是以,楼喻便让他培养出更多的教员。

经过这几年发展,庆军中合格的教员数量已然不可小觑。

只要新兵入营,都逃不过教员们的“温柔”教导。

掌管八州后,他又将教员调配到其余州府,负责当地驻军的思想教育工作。

数万天圣教余孽确实不好管,如果好管的话,汤诚就不会大方地送给他。

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稍有不慎,便会掀出不小的风浪。

这一路,若非霍延和李树等人严防死守,队伍恐怕没法这么顺利抵达莱州。

但庆军不能时时刻刻盯着这么多人,必须要分而化之。

李树道:“咱们带回来的余孽共五万余人,分给八州的话,每周都得摊上六七千人,这也不好管啊。”

各个州府的驻军不多,用一两千人管控六七千人,无异于痴人说梦。

楼喻道:“庆州和吉州驻军最多,分别接收两万,其余六州平均分派下来,不过两千人左右。”

他要大力生产建设,他需要许许多多的劳力,这些余孽倘若真能收服,定会给八州来到诸多益处。

“性情偏温顺者分派七州,性情暴戾者留在庆州。”

众人皆听令,退下整顿余孽队伍。

楼喻又叫来吕攸,询问他工程进度。

吕攸汇报道:“禀王爷,从庆州到吉州、宜州的官道已修整夯实大半,只待明年开春铺路。湖州段知府正进行桑基鱼塘模式的试点工作,总衙工部和农部正协助湖州建设农田。湖州河段的清淤工程已近尾声,堤坝也在加固。”

一切都在按照楼喻的计划发展。

以前缺劳工,工程进度缓慢,眼下多了五万余人,楼喻便决定加快速度。

他说道:“而今八州已是一个整体,八州必须同心协力,携手共进。我希望没有任何一州掉队,所以,修路计划从吉州、宜州拓展到其余各个州府。”

吕攸闻言,心中陡生一股豪迈。

“属下遵命!”

不过,他还是提醒道:“王爷,若是八州皆通,恐怕要耗费无数财物。”

楼喻笑道:“日后咱们八州商旅络绎不绝,只要行走咱们铺设的官道,就必须要缴纳过路费。”

此举效仿现代的高速收费。

“过路费?”吕攸惊讶。

这样岂非成了拦路强盗?

楼喻道:“具体章程,待官道铺设完毕后再议。”

“是。”

吕攸压下困惑,选择相信自家主公。

十二月廿二,天圣教余孽被分为八份,一份留在莱州,六份被庆军分别押往其余六州,剩余人皆随东安王车驾回庆。

十二月廿五,杨广怀、范玉笙、楼荃等一众官吏接到消息,皆于庆州新城外恭迎楼喻车驾。

庆州百姓也自发出城迎接。

当东安王车驾出现在天际时,庆州新城外,众人皆神怿气愉、冁然而笑。

“东安王回来啦!”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瞬间喜跃抃舞、掌声不绝。

他们的王,终于回家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