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三十六章(1 / 2)

加入书签

她们在座村落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或许是因为这对母女是外来者的缘故,她们在村子里的处境十分艰难,民风淳朴什么的在这里根本看不到,大人们对她们指指点点,村庄里乱跑的小孩子则会朝槿扔石头,叫她“没人要的瞎子”。

槿发现自己具有术式就是在这个时候。

朝她扔过来的石子还未触及双眼被蒙住的女孩子,就突然静止在了半空中,这群孩子被吓了一跳,一边大叫着妖怪一边你推我攘地跑掉了。

当天晚上就有一群村民拿着火把来到了她们家,女人慌忙迎了出去,把人挡在门外,连解释带道歉的,只为了请求他们不要把自己的孩子抓走。

最后她把屋子里的槿叫了出来,当着所有人的面,狠狠地打了她一巴掌。

女孩子的身体整个被打得向一边摔去,之后女人又向那些村民连声解释道:“这孩子不是什么妖怪,你们看,她根本就做不了什么……眼睛还不好……”

当其他人终于离开之后,女人瘦削的肩膀塌下来,她看着仍旧坐在地上捂着脸颊的槿,眼中满是怒火。

“我跟你嘱咐了那么多遍,不要用你的那种奇奇怪怪的力量,不要被人看到,你为什么不听?!你想害死我们吗?!”

“……他们朝我扔石头。”

“扔石头又不会要你的命!”说完女人捂住脸,呜呜地哭了起来,“我当初怎么会生下你这种妖怪的孩子!”

槿吐掉血水,注视着女人崩溃的模样,半晌垂下了眼睛。

“对不起。”

女孩子声音低低的,像是小动物的呜咽。

女人用力地将这个孩子抱在了怀里,力气大得槿觉得身体被她勒得生疼了起来。

“我们要活下去……槿,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在这个时代妖怪横行,恶鬼丛生,像这种偏远的小山村,最畏惧的便是妖怪的传言。

相传它们会将人抓走吃掉,还会变幻成人类的模样诱骗人类的女子,使她们生下混合着妖怪之血的子嗣。

槿有着与周围的村民截然不同的发色和眼瞳,一出生就险些被扔到河里溺死,她的母亲为了保护她,带着自己的孩子背井离乡来到了这座山脚下的闭塞村庄,掩盖了槿的异常之处,就这么定居了下来。

“你是妖怪的孩子。”她坚信着这一点,觉得这是这孩子出生就需要背负的罪孽,“所以你必须要像其他人一样,才能活下去。”

直到病得快死的那一刻,女人依旧是这么认为的。

“槿……”女人那瘦得皮包骨头的手指,用尽全身的力气抓着槿的手臂,尖锐的指甲在孩童稚嫩的皮肤上留下了深深的血痕。

年幼的女孩感觉到了疼痛,但却不敢躲开,只是咬着嘴唇,忍耐地看着她。

她对自己的孩子下了诅咒。

“答应我,你要变得像其他人一样……”

女人用嘶哑的嗓音说道。

“……活下去,槿。”

“……好。”

在她死去以后,槿便发觉到,自己似乎没有办法使用咒力与术式了。

相对的,她的身体变得敏捷了起来,五感也比之前要灵敏得多,能够轻易地捕捉到猎物。

她变得更加容易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了。

就在母亲病逝半年以后,连日的干旱让村子陷入了饥荒,作物大片大片的枯死,河流干涸,失去了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后,村子里的情况越发糟糕起来。

不知从何时起,他们开始信奉起了邪神。

他们信奉的,据说是一名双面四臂的神明,其麾下身穿僧衣的少年来村落里布教,引导人们供奉神明,从而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获得来自于天的庇佑。

槿远远地见过那个身穿僧衣的少年一面,她发现那个人和过去的自己一样,拥有相似的力量。

母亲将她称为妖怪,但为什么这个人却是神明的使者?

“谁?”那个银发少年回过头。

当注意到从树后走出来的,只是一个浑身脏不拉几的小孩子的时候,身穿僧衣的少年戒备的神情逐渐放松了下来。

“是村子里的小孩子么……之前没有见过你。”

少年长相十分秀美,给人一种雌雄莫辨的感觉,留着银色的妹妹头,脑后有一片呈现出红梅的颜色。

他看着这个分辨不出性别的小孩子,目光在她遮住眼睛的布条上微微一顿,那孩子指了指自己,带着疑惑开口。

“你也是妖怪吗?”

里梅眼角轻轻一抽:“妖怪?”

“不是吗?为什么?”这个孩子执着地追问道。

“这种失礼的话是谁教给你的。”里梅不悦地说道,“我怎么可能是那种低劣的生物。”

“不过,等等……”少年眯起眼睛,“明明遮着双眼,你能看到我?”

脚步声由远及近,那个小小的身影后退了几步,飞快地跑进了树林之中。

“里梅大人,您要的东西我们都准备好了!”

村民跑过来向这位神明大人的使者汇报进展,少年忍耐着对于愚昧无知的村民的不屑,回应着村民们兴奋的话语。

“刚刚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小孩子,是村子里的孩子吗?”

“您说的该不会是……”

几个男人相互对视了一眼,脸上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厌恶的神色。

“那小鬼古怪得很,前几年好心收留了她们母女,结果大的那个前一阵死了,小的这个眼睛又是个瞎的,天天都脏兮兮的,没人管,自己跑到山上来了。”

见状里梅没有再多问什么,他也懒得再跟这群愚民多说什么,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以后就离开了。

临走前,他告诉这群信奉两面宿傩的村民:“以后也要坚定地信仰宿傩大人,才能得到大人的庇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