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殿下在长安,长安就热闹(1 / 2)

加入书签

事情在第二天就传到了李世民的耳中。

这种泼天的大事,府衙也不敢瞒着,只能层层上报。

这个什么《长安日报》胆子可太大了!

居然公然谈论朝廷吏治,认为现在冗员过多,很多尸位素餐的人,在其位不谋其政,吏部应该组织一场大改革。

同时启用前隋的科举选材制,让天下才子,都有为朝廷效力的机会。

甚至还对大唐的邦交指手画脚!

这幕后之人,到底想搞什么事情?

李世民坐在太极殿的龙椅上,手上正拿着一份《长安日报》,时而看得津津有味(主要是那些八卦小文),时而看得眉头紧皱(主要是政论)。

良久,他终于放下手中的报纸。

然后询问众臣:

“众爱卿,这份《长安日报》是昨日出现在京城的,应该没有人不知道的吧?”

“朕可是听说,长安城里的各大酒楼、沿街商铺都有这份报纸。”

“里面的内容嘛,五花八门,众爱卿都谈谈吧!”

李世民没有表态。

众人都摸不准,陛下这是认可这些内容,还是想要打压?

揣摩生意,是大部分臣子的工作。

当然,这个大部分不包括魏征。

只见魏征抬起头,看了看当朝的几位大员,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都如渊似海,并没有启奏的意思。

魏征便出班道:

“陛下,臣今日一早,也阅览过这个《长安日报》。”

“老实说,除了那些市井小文,胡说八道之外。其余关于朝政的议论,却是良策。无论是指出吏治的问题,还是朝廷选材之举,都切中要害,针砭时弊。”

“臣若有幸能结识这幕后之人,一定要与他好好论上一论。”

李世民心里其实隐隐有一个猜测。

满长安,不,满大唐,能够搞出这种事情来的人,不会超过一掌之数。

而这其中,自己的儿子李奇则是最有嫌疑的。

别的人,怎么敢如此胆大妄为?

妄议朝政,一旦查明,那就是流放三千里的大罪!

不过此刻,李世民却不动声色,继续问道:

“其他人呢?”

得,这是要点名了。

想躲是躲不过去了,长孙无忌出列,抱拳作揖道:

“回陛下,臣也有几句话,想和诸公一起讨论讨论。”

“诚然,正如魏大人所说,这份《长安日报》有他的价值所在。不过,臣隐有担忧。如果此头一开,天下人妄议朝政,随意指责朝廷命官,恐怕有损朝廷威仪。”

“到时候,官将不官,民将不民,国将不国。”

这个帽子就很大了。

如果长孙无忌知道这事是李奇干的,一定会马上闭上自己的嘴。

并把刚刚说出去的话,全部捡回来。

啊,都没听到啊,我什么都没说啊,真不是我说的。

不过,长孙无忌显然不知道这一点。

这一下,就把这件事的利弊两面给对立了起来。

有利,有价值所在。

但是价值是什么,长孙无忌没说。

有弊,国将不国啊!多么严重的后果。

这一点长孙无忌倒是说的很清楚。

所以,在他心中,利弊的天平究竟是怎么倾斜的,大家都是狐狸一般精明的人,自然心里面跟明镜似的。

这一下,文武百官就分成了两个阵营。

一方面,是坚定的站在长孙无忌这一边的,认为这个东西危险性太大,必须要扼杀。另一方面,则是以魏征为首的,觉得这份报纸的作用大过威胁。

以魏征对李世民的了解,李世民应该是有容人之雅量的。

所以,李世民在历史上曾经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仍然不下判断,而是继续道:

“玄龄、克明,你们也都议一议,难得长安城出现这么一宗事情,都议上一议。”

房玄龄一直在想长孙无忌和魏征的话。

他觉得,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

但是这个时候,明显不是和稀泥的时候,陛下是想听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大意了。

早知道,自己一开始就先说,这样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此刻,房玄龄只好硬着头皮道:

“陛下,微臣以为,此事不论利弊,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幕后之人的意图。”

“若是此人有意搅乱我朝朝政,说不定是他国细作。若是只是我大唐的学子,倒也可以考虑引为官职。”

“他不是大谈吏治改革吗?”

“先放到吏部去,让大伙儿看看,这人是有真才实学的,还是空有一副嘴皮子。”

房玄龄关注的重点在幕后之人。

这倒是两边都不得罪。

杜如晦默默的看了房玄龄一眼:

老房,你把我要说的话说完了,我咋办?

陛下可等着我呢!

“克明,你呢?”

杜如晦忙应道:

“陛下,其实长孙大人和魏大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所言皆有一定的道理。房大人说的对,当务之急,还是要找出这个幕后之人。”

得,和稀泥这个工作还是我老杜来。

你们一个个精得和猴似的。

李世民听完,点点头。

然后才道:

“一份这样的文字小报,里面的内容显然是精心设计过的,这说明,在我们看到这个东西之前,背后之人就已经在准备了。”

“各位都说说,长安城,谁有如此通天的本领,谁又有如此通天的胆子?”

工部段纶站在殿上,一言不发。

要说知道内情,没人比自己更知道内情了。

只是段纶也不曾想到,这玩意居然能引发这么大的轰动和讨论。

居然把陛下都给惊动了!

殿下毕竟是殿下,这一出手,长安城立马就热闹起来了。

见众人都不说话,李世民把目光投向大理寺卿,段纶见状,连忙道:

“陛下,臣有本奏!”

“段卿?”

李世民犹疑的看着段纶:“你有何事,尽速说完!”

段纶弯腰作揖:

“回陛下,微臣知道这份《长安日报》的幕后之人是谁。”

众臣皆是一惊。

好家伙,老段你可以啊,不声不响搞出这么大一个炸弹!

李世民也惊讶的问道:

“你知道是何人?”

段纶微微点头,然后回道:

“是,陛下。这份《长安日报》就是经由微臣的手,印刷出来的。整整一万份,所以才会满长安都能看到。”

李世民沉着脸:

“段卿,你可知道,公器私用乃是犯了大罪,你居然敢这般堂而皇之的说出来?”

段纶自然有恃无恐。

油墨、纸张的钱,都是李奇给的,朝廷顶多就出了一把子人工和力气。

想到这儿,段纶才道:

“回陛下,微臣并没有公器私用。印刷《长安日报》所费银钱,全有当事人一力承担。甚至,还有少许结余,给予工人工钱。”

“这个人……”

“他就是当朝贤王,二皇子殿下!”

轰!

这话一出,整个大殿寂静无声。

文武百官全都惊骇不已。

刚刚抨击这份报纸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更是额头冒汗。

大意了!

在事情不明朗之前,怎么能随意抨击呢?

贤王殿下一心为公,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虽然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是什么,但肯定是有道理的。

最重要的是,不能站在贤王的对立面。

否则,一准会被贤王喷得体无完肤,没脸抬头做人。

老段啊老段,这么重要的情报,你丫的藏着掖着这会儿工夫才说,你这摆明了是要害死大家啊!

这笔帐回头再给你算!

只有李世民不动如山,似乎对这个结果并没有感到意外。

让他唯一意外的是,李奇人在突厥战场,怎么还有精力主导这么一份报纸?

“段卿,你再仔细看一遍,可就是这份《长安日报》?这玩意,当真是贤王让你做的?”

段纶就差伸出四根手指发誓了。

“回陛下,微臣确认无误!”

好了。

真相大白了!

案子破了。

你们大家,该找补的自己找补,找补不回来的,我老段可不管了啊。

回头殿下问起,爱谁谁。

反正我老段在殿下那,可是有不浅的交情来着。

李世民招了招手,老太监许公公立马凑了上来,李世民轻声说了句:

去把贤王喊进宫。

然后,转过头,李世民再次道:

“朕也没想到,贤王从西征战场上回来才几天,就搞出这么一桩事情。”

“要说他有何居心……总不该是搅乱朝政吧?”

房玄龄一听,腿肚子直打哆嗦。

他连忙道:

“陛下,此事既然是贤王所为,必然有其深意。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是搅乱朝政,贤王一心为朝廷,所作所为,有目共睹!”

“臣可以担保,贤王此举,一定是为了更好的大唐!”

担保都出来了。

房玄龄也是豁出去了。

刚刚他还在考虑幕后之人是否用心险恶,不赶紧找补找补,一会贤王上殿了,可就来不及了。

长孙无忌也赶紧道:

“臣附议!”

“仔细看来,这份《长安日报》里面所载,虽然角度清奇,但是针对朝廷积弊,确实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

“甚至关于民生的建议,比如宵禁问题,也分析的很到位。”

魏征看着长孙无忌,心中偷乐。

你刚刚不是号称官将不官,国将不国吗?

这么快就变脸了?

李世民点点头,然后看向众人:

“这份报纸的价值,朕自然心中有定论。如果尔等也觉得有些内容可供参考的话……高卿,你是吏部尚书,关于吏治改革的事情,不如就由你来草拟一份方案?”

吏治改革,动的蛋糕那可就大了。

首先不同意的,就是宰相裴寂。

他当即站出来,道:

“陛下,老臣有话要说。”

“准奏!”

裴寂俯首,似乎悲恸的道:

“陛下,国家吏治是朝廷稳固之根本,我大唐建国以来,一向运转良好。各司各部,配合协作,并无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冒然进行吏治改革,恐怕人心惶惶,一旦朝局不稳,我大唐将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实非良策啊!”

内外交困?

意思就是现在在和突厥打仗,内部又搞得大家没心思上班,所以容易引发动乱了?

李世民没有做声。

李奇交给自己的那份账簿,还在手上。

他一直在等。

裴寂毕竟是武德年间的老臣,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李世民并不想和裴寂撕破脸皮。

毕竟,朝廷内、各州县都有裴寂的人,这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动作。

吏治改革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够拔除旧势力,彻底进入贞观新元的契机。

李世民不动声色,他直接问高士廉:

“高卿,你是吏部尚书。”

“这朝廷吏治,到底有没有问题,你应该最清楚。需不需要改革,想必你心里应该也早已想过。不如你就说说看,今日在这朝堂之上,大家畅所欲言,即便说错,朕也不会追究。”

高士廉有些艰难的出班。

这下子,可就难做了。

一方是陛下,一方是宰相,你们神仙斗法,为什么要我这个小小的吏部尚书出来做炮灰啊。

陛下你直接下旨不就完了吗?

高士廉心里清楚的很,李世民这是希望借自己的口,把吏治改革的事情说出来。

用以反驳裴寂。

所以,怎么做选择,其实显而易见。

就算是裴寂的亲儿子在,这会儿,也知道,该站在陛下这一边。

只听高士廉道:

“回陛下,我朝吏治,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冗员、比如经费开支过大,不过,有些问题是积弊已久,想要一朝改过,恐怕也难。”

“臣以为,当循序渐进,用一到两年时间,彻底扭转。”

这番话说的很保守。

自然没有说到李世民的心里。

李世民面色阴沉,慢悠悠的道:

“一到两年时间?”

陛下你说话不追究责任的啊,可不能说话不算话啊。

正在这时,外边传报:

贤王觐见!

李世民只好暂时停下追问,朗声道:

“宣!”

李奇像个吊儿郎当的公子哥一般,笑嘻嘻的从殿外走进来,见人便打招呼。

“你好!”

“程将军,好久不见!”

“哎哟,卢大人,你变胖了啊,该健身了!”

“长孙大人,你的脸色不太好?”

见李奇没个正形,李世民不由得轻咳两声,打断李奇:

“奇儿,这儿是朝堂,不是菜市场。”

“朕诏你来,是有事相询。”

这也就是李奇,屡立奇功,所以李世民的耐心很好。只要李奇别把太极殿拆了,其他事情,能忍则忍。

在李世民看来,正是因为李奇这种跳脱的性子,所以才有如此才华。

换做规规矩矩的人,可能也就没有这番才华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