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李世民设监察司,我真不行啊!(1 / 2)

加入书签

李奇把长孙冲留下来,自然是想谈一谈下江南的事情。

这件事,是长远大计!

未来总有一天,李奇是要出海的。

他是要成为王的那个男人!

陆地上的基建还是太慢了,但是航海,却能带回很多大唐没有见过的新东西。

这些都是财富机会啊!

长孙冲:“殿下?”

李奇从航海梦的畅想中回过神来,笑眯眯的道:“冲哥,上次和你说的那事,考虑得怎么样了?”

长孙冲精神一震。

是这事。

下江南,而且是常驻江南,这是件大事。

那天李奇和长孙冲说完后,长孙冲便回去和长孙无忌商量了一番。长孙无忌的原话是:殿下让你做啥,你便放心大胆的去做,不会有错的。

长孙冲当时就很懵。

万一殿下让我去吃翔呢?我也放心大胆的去吃吗?

没有你这样做父亲的。

太不讲究了。

不过事后长孙冲也深思熟虑过,从李奇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大概就可以看出这件事一定是大有可为。虽然他暂时还不明白,这事有什么可为。

想了想,长孙冲便道:

“殿下,我愿往!”

“不要勉强哦,强扭的瓜虽然是瓜,终究不甜。”

“一点也不勉强!”

长孙冲眼神坚定。

仿佛接下的任务不是造船坞,而是上刀山下油锅。

李奇微微一笑,然后道:

“好。有你坐镇江南,我总算是放心一些。你放心,这间船坞,我给你一成分子,三年之内,我要你富甲长安!”

长孙冲有些担心的看着李奇。

早就听闻,殿下有散财童子的美名,这还没怎么样呢,怎么就要让自己富甲长安了?

殿下不会亏钱吧?

大家自己人,不必如此客气。

长孙冲摇摇头道:

“殿下见外了,我去江南,自然也是为了图一番事业。”

“钱不钱的,真的无所谓。”

李奇很感动:“这么说,冲哥你是不要这一成分子了?”

长孙冲见状,忙道:

“不,能为殿下分忧,乃是我分内之事。这一成分子,也可以让殿下更加放心我下江南去。”

啧啧啧……

什么时候,学会这么说话了?

回头就告诉你爹去!

不过,李奇还是很感激长孙冲能够做出这个决定。

这个决定就意味着,长孙冲必须牺牲很多。

比如亲情、比如熟悉的城市、比如自己的朋友圈。

李奇知道,很多东西,并不是用银钱就可以衡量的。

所以给这一成分子,他觉得是应当应分的。

江南船坞的掌舵人算是有了着落。

不过,这船坞还没个谱。

李奇准备回头就进宫,找老李说说这事,给老李描绘一下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

告诉老李,天下之大,一锅炖不下的道理。

翌日。

李奇哪儿也没去,一大早早早的就去上朝了。这是个罕见事。

非诏上朝,还来得这么早,乃是本朝第一新鲜事。来得稍晚一些的大臣,见着李奇,一边惊愕一边打着招呼。

“殿下早啊!”

“徐大人早,吃过早膳没有?”

“吃,吃了。”

大家对李奇现在有一种本能的害怕。

谁也不知道,这颗小脑袋瓜里,又装着什么害人的主意。

没多久,便听见太监的通禀:

陛下来啦。

都安静安静吧,今儿个陛下的心情似乎不太好,你们各位大臣就自求多福啦。

李世民坐定,打眼一看:

李奇居然也出席了?

太阳莫非从西边出来了?

他不动声色,直接道:

“吏部高卿何在?”

“微臣在!”

高士廉手中拿着一份奏章,连忙出班应道。

李世民淡淡的道:

“前几日,朕让你草拟一下吏治改革的方案,方案如今何在?”

高士廉早就准备好了。

赶紧呈上,然后道:

“回陛下,微臣虽殚精竭虑,这份草案仍恐有诸多不足,请陛下明鉴。”

李世民接过草案,仔细通读。

半晌,才抬起头,道:

“高卿,你是说,这次的吏治改革,难点在于如何确保清明公正?”

“不错!”

高士廉直言不讳:

“如今我朝中官员,盘根错节,大家总有私下相交较好的同僚。若是在考核之中,有人因公肥私,甚至借机打压异己,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的确是个好问题。

可见,高士廉同学还是做了认真思考的。

从来改革,最怕革了老一代贪腐无所作为,又推出新一代无所作为。

轮流吸血,乃是改革大忌。

李世民沉吟道:

“众爱卿,都来说说,如何避免这一问题?”

众人皆沉默不语。

这个问题很棘手啊,人非圣贤,谁还没几个亲朋好友啥的?

难道当真要下手无情?

李奇百无聊奈。

这种事非他所长,也就听个热闹。

因此,见大家都不说话了,没有热闹可瞧了,不禁就有些无聊。

他这次上朝,主要就是请示一下,让朝廷准许在江南开设船坞,开始建造大船。

至于其他的事情,不在李奇关心的范围之内。

李承乾见李奇昏昏欲睡的模样,不由得推了推李奇:

“二弟,你今天是不是起太早了?”

李奇微微打个哈欠,然后道:

“的确有点早。本来以为速战速决,说完事情回去睡个回笼觉的,谁知道碰上这么一遭子事情,我估摸着,没有两个时辰,也讨论不出结果了。”

李承乾无奈的道:

“你还是别睡着了,父皇好像并不太高兴。”

李奇瞅了老李一眼:

该不会说的昨夜睡地板了吧?

这个时候,只见魏征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道:

“陛下,臣有话说。”

“既然吏治之改,症结在清正廉洁,不如就指派一位与朝中官员、各州府官员毫无牵连之人,统揽整个考核与筛查。”

“这样,便能最大化的做到公平公正。”

李世民眼神一亮。

这倒也算是一条思路。

他忙问道:

“玄成,你心中可以人选?”

魏征想了想,摇头道:

“微臣心中并没有想好人选。不过,此人必须一心为公,处处为朝廷着想,而且不能贪财,避免官员贿赂,所以此人本身应该身家不菲,对钱不感兴趣。”

“其次,此人还必须要坚决拥护这次改革,如此方能将吏改进行到底。”

这样的人……

真的有?

李世民扫视了一眼群臣,突然就看到了李奇。

他心中猛的一颤:

魏征说的那人,不就是奇儿吗?

李世民顿首,并没有直接点李奇的名,而是对其他人道:

“你们呢,都说说。”

“玄成认为,应该有一位与朝廷百官毫无瓜葛之人,统揽监察考核之位。”

“这个法子是否可行,都议议。”

众人左右互相看了看。

这个法子,雨我无瓜,倒的确是公平。

反正要死也是一起死,一碗水端平。

不存在什么徇私舞弊。

房玄龄当即道:

“陛下,臣有一问。吏治改革,所涉庞大,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办到。即便按魏公所言,恐怕也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不过,魏公所思,却非常有道理。此事牵连甚广,的确需要有一支单独的力量,强行介入。”

李奇听在耳中,心中暗道:

不就是纪委嘛?

整得这么麻烦,唉,什么时候轮到我上个奏啊。江南船坞可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比吏治改革还着急呢。

李世民暗自沉吟。

杜如晦此时附议道:

“陛下,臣也以为,此事或许该由六部抽调人选,组成一支新的力量,介入改革,方有成效。”

其余众臣似乎对这一条建议都抱持认可。

李世民随即想起,在大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监察区,并设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对各州郡进行监督。

其余诸人,皆有向监察官举报之权。

或许可以在六部之外,设立监察司,直接听命于自己。

这样一来,倒也省事许多。

想了想,李世民才道:

“众爱卿,朕想,能否在我大唐成立一个监察司。借由此次吏治改革的契机,未来监察司监察天下,代朕巡视百官,也可保我大唐朝廷,永远公正廉洁。”

这话一出,群臣皆默。

监察司?

还要代陛下巡视天下,岂不是说,谁要是掌管了监察司,谁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大权?

甚至六部尚书、当朝宰相也要收到掣肘?

想想都要令人毛骨悚然。

但是,这事听上去太正确了,正确到你无法提出反对意见。

吏部尚书高士廉却是第一个表示赞成的:

“陛下,臣以为,此举可行。”

总之,把吏改这个烫手的山芋丢出去,就万事大吉。

至于是成立监察司,还是成立监视司,他都无所谓。自从草拟吏治改革的草案一来,高士廉睡觉都睡不好。

无数方面的压力,让高士廉一夜间白头发都增添了许多。

真要执行下去,高士廉敢肯定,自己绝对会短命的。

有高士廉带头,其他大臣自然也无不可。

尤其是一众武将,对这些事情完全没什么感觉,该成立就赶紧成立,磨磨蹭蹭的,赶紧下朝喝酒去。

讨论这玩意,不如讨论讨论大将军在突厥战场的情况。

李世民点点头,然后道:

“既然众卿家也以为可行,那么这监察司的指挥使,由谁来担任比较好?”

这个位置……

有没有油水不好说,但是绝对是一流的权力掌控者啊。

各人心思各异。

谁都想推举自己的人,但是又不能太明显。

否则就会有结党嫌疑。

裴寂冷哼一声:

且热闹着吧,要不了太久,就有你们愁眉苦脸的时候。

义安王李孝常他们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布置了,只等时机一到,到时候百官罢朝,地方造反,突厥逼近,大唐内外交困,老夫倒要看看,陛下你究竟有几只手。

所以,裴寂反而难得的安静。

即便面对这样重要的位置,他甚至没有想要举荐人的意思。

李世民不由得感到奇怪:

“裴卿可有人选推举?”

裴寂淡然的摇摇头:“陛下,监察司指挥使,位高权重,而且要操持整个朝堂的监管工作,非大魄力大手腕之人,恐怕无法胜任。”

“老臣一时之间,也没有想起特别合适的人选。”

这就是放弃了。

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都有些暗暗吃惊。

不对啊!

这么大一块肥肉,老狐狸居然放弃了?

这事有古怪。

见裴寂开了口,长孙无忌便道:

“回陛下,微臣倒是想起一人。此人叫耿浩,忠良无双,现下在翰林院任职。他饱读诗书,满腹才学,而且嫉恶如仇,最见不得枉法行为。”

耿浩?

那是谁?

李奇皱着眉,这个名字听上去倒是有些耳熟……咦,是疯狂的赛车?

长孙舅舅,你莫非昨夜刚刚看完电影出来?

李世民笑了笑,不置可否。

他不说话,长孙无忌心中自然一凉,暗道自己还是太心急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彼此看了看,均是摇摇头。

这种位置,又岂是一般人能染指的?

区区翰林院一小小的编撰,怎么可能一跃成为监察司的指挥使?

做梦都没这种梦法。

接下来,又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大臣,举荐了自己相熟的人选。

不得不说,资历、经验都还算不错。

但是总是差点意思。

无法得到大部分大臣的认可。

李世民微微一笑,然后道:

“众位爱卿都说了人选,朕刚刚心中也想起一个人,也顺道说说。大家一起参谋参谋,此人年纪轻轻,但是所做的事情,却桩桩件件,都被人称道。”

嗯?还有这种人?

我不信。

陛下你倒是说出名字来,老夫倒要看看,朝廷中,还有这等良才?

李世民见众人都投来疑惑且期盼的目光,笑着道:

“此人就是贤王殿下!”

嗡!!

这话一落下,群臣寂静。

这尼玛……

你把那个小祸害搬出来,这还怎么玩,满朝廷、满大唐,有谁能比得过贤王?

反倒是李奇,一个激灵。

随即回过神来,然后连忙摆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