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四 最好的殖民地(1 / 1)

加入书签

七日后,总督府。

李素风尘仆仆的走进了赵文廷的办公室,急切问道:“赵大人,裕王在哪里,为什么办公室里没有人?”

赵文廷放下眼镜,揉搓了一下疲惫的眼睛,说道:“殿下可能在学外语,但是在哪里学和什么人学,我就完全不知道了,这也不是我应该掌握的吧。”

李素脸一黑,自从打下利马城后,李君威把军政大权分别交给了李素、赵龙城、徐子长和赵文廷四个人,而他则很有闲情逸致的在本地玩乐,当然,学外语是一种戏谑的说法,那表示裕王殿下应该在和某些洗香香过的西班牙女郎进行友好的交流,这个时候的裕王殿下是不能被打搅的,而在占领区,现在也没什么事是必须由他亲自决断的。

“你知道那件事了吗?”李素趴在赵文廷的面前,低声问道。

赵文廷笑了笑:“世子,你说的是哪件事呀,不过好像你现在应该率军进攻库斯科而不是出现在这里吧。”

李素低声说道:“裕王放走了那个安东尼奥,而且亲口对他说,如果由他本人决定的话,帝国不会直接统治秘鲁。可是你我都知道,这只是裕王一贯维护皇帝陛下权威的说法,美洲的一切都会由他决定,这是在来之前,皇上早就定好的。”

赵文廷轻轻点头,却不解李素的意思,问:“所以呢?”

“所以.......是什么让裕王做出这种昏聩的决定的?”李素咬牙说道,问道:“难道是那些西班牙女人?”

赵文廷摆摆手,连忙否决,虽然他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但赵文廷却没有感觉到一丁点的惊讶,因为他与安东尼奥、托马斯一样,都感觉裕王在秘鲁实行的政策就是在杀鸡取卵,这根本不是一个统治者应该有的政策,既然如此,那么裕王不想让帝国直接统治这块殖民地也就说得过去了。

赵文廷说道:“世子,你可别管裕王的私生活,这不是你我可以置喙。而且,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昏聩的决定,尤其是对帝国政府来说。”

“怎么不昏聩?”李素立刻炸毛,他高声说了起来,吓的赵文廷立刻关上了办公室的门,李素吼道:“陆军、义从军、殖民地仆从,各式武装加起来已经超过了五万人,而且我们不断获得军资,仅仅我一个人率领的军队,在前往库斯科的路上就夺取了不下四百万两的财富。这里是那么的富饶,一些白人地窖里的钱堪比一些小银行!

我们有钱,有兵,西班牙人弱的不像话,我们完全可以一路滚雪球,一直讨伐墨西哥城去。占领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陆所有的殖民地,还能获得几千万两的财富,甚至会更多!

这些财富会让我们的帝国实力跃升一个新的台阶,好吧,就算不说这些钱,这片殖民地,两个总督区的各种人加起来超过三千万,这是多么大的市场,获得这样一块殖民地,国内的经济会极快的发展,尤其是美洲行省和开普敦、南非这几个靠近的省份,会迎接经济大爆发的,这也是建国以来一直的国家战略,裕王为什么要放弃这块殖民地?

西班牙人打不回来的,欧洲的几个殖民国家在进行内战,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就算整个欧洲都拒绝我们又如何呢,我们的商人在欧洲失去的,完全可以在美洲夺回来,而且加倍的夺回来.........。”

李素显然想了一路,把这些殖民地对于帝国的重要性,还有影响占领统治它们的一切因素想了个通透,正当他的长篇大论无休止的时候,赵文廷立刻让他打住:“世子,打住,打住.........,你好像搞错了一件事,我没有说占领美洲殖民地对帝国不利,我说的是对帝国政府来说。”

“这.......这有什么区别吗?一块新殖民地的开拓对于整个帝国是有利的,对政府同样有利。”李素不知道赵文廷故弄什么玄虚,也完全不明白其中的区别。

赵文廷笑了:“这你可错了,海外的征服扩张对于帝国有利,但未必对政府有利,你长年在申京,或许对此不太清楚,但是本土来的通告之中,说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九龙改制反复,你应该听说了吧。”

李素皱眉,仔细回忆了一下,他确实收到了国内通告,但却只是扫了一眼,这段时间一直专心作战。赵文廷无奈,从书架上找来一份通告,递给了李素。

九龙地区是帝国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殖民地,也是帝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殖民地之一,这是当年王朝鼎革时期的产物,当年满清势大,打的明朝节节败退,特别是三顺王南下广东,击败了李成栋的惠藩,当时李明勋制定了抗清限明的战略,对于朱明的势力自然是能削弱就削弱,所以只给了惠藩出路,而没有协助他们抗清,再后来,与永历朝廷的主要合作对象转向了李定国,而李定国迫切需要一块稳定的藩地,因此双方合作光复了广东一省。

但惠藩的地位有些尴尬,李明勋建议他们下南洋,而鲁监国政权恰逢地盘被郑成功抢了,也要下南洋,于是这些朱明勋贵脱离了朱明序列,成为了帝国的开拓元勋,惠藩与粤西三公合作开拓了九龙地区,而鲁监国的勋贵则开拓了婆罗洲,分别成立了开拓公司,皇室和一干元老都有入股。

随着帝国建立,九龙地区与婆罗洲也就成为了拥有特许状的开拓公司,与非洲开发公司、巴拉望公司及美洲公司一样,只不过九龙与婆罗洲两家公司的股东相对固定,即便后来公开募股,也只是参与分红而没有管理权,后来帝国政府不断通过以授权续约、融资等方式入股,帝国政府成为了最大股东。

帝国开国之后,两家公司的地位有所松动,当时虽然主要问题在于,帝国要求所有伯爵及以上贵族前往申京居住,导致很多开拓元勋反对,但是在面临取消特许状的威胁下,这两家公司最终屈服,而且开放了部分股份。

而最新的转折出现在了美洲改制之后,随着美洲公司辖地变成美洲行省,帝国各阶层发现,好处竟然是那么多,在帝国二十三年完成改制之后,美洲行省与帝国本土的联络日趋密切,尤其是经济日趋停滞的北海三省,随着跨洋贸易而活络起来,北海三省的毛纺织品、铁器及各类手工业产品涌入了美洲,而美洲的毛皮等货物涌入本土,就连申京的纺织业都得到带动,毕竟美洲不只是一个小省的消费市场,还面向西班牙人的殖民地。

虽然美洲的纺织业等遭到了冲击(主要是技术落后),但是各方都是有利的,美洲不仅没有出现人口流失,反而每年都有数千人到美洲来,而在今年,移民人口肯定能过万。

结果就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受益,而各地经济也都得到了发展,也为帝国开拓美洲注入了新的动力,无论国家还是百姓都是受益的,于是,申京的议院就提议,索性九龙、婆罗洲两大殖民地也改制算了,而帝国二十四年底正式九龙公司授权状的最后一年,所以议院的议员以美洲案例说服元老院、内阁共同倡议,不再向九龙开发公司授权,把九龙地区改制为九龙行省。

显然,九龙公司是不愿意的,于是各方就开始揭老底算旧账,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扯出来,到了最后,安全局都参与进来,给了九龙公司致命一击。

当年皇帝还是太子的时,经历了忠嗣团案,就连皇后都是其中一员,那件大案中牵扯了不少勋贵、议员,其中就包括九龙和婆罗洲两地的前明勋贵,而且这两地因为是殖民地,与帝国的行政、文化格格不入,倒是和朱明前朝没有多大差别,而把两家公司往谋反、割据上一引,直接吓住了所有人,不要说九龙公司,就是特许状还有五年的婆罗洲都请示改制了。

于是帝国二十五年,九龙公司辖地直接变成了一个拥有一百一十万国民的南洋行省,九龙公司的一切权力都转交帝国行政机构,但是改制不是说说就可以,九龙地区的复杂情况也让内阁措手不及。

国内之所以推动九龙改制,主要是工商业主的推动,九龙公司辖地不仅有一百一十万国民团体,还对真腊地区、南掌王国(老挝)有垄断权,如果算上这两大地区,又多了三百五十万的人口,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原本,本地绝大部分的经济资源都被九龙公司垄断,每年只向帝国上缴年收入五分之一的分红,帝国财政最多只拿到过三十五万白银的收入,而一旦改制,九龙公司辖地的贸易放开,光是海关收入就不只这一点。

全国上下,只有一个部门提出了反对,那就是海外事务部,但殖民公司归属于海外事务部管理,这种割肉的行为被其反对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在帝国高层那里,还有一个人反对,那就是太上皇李明勋,当然李明勋只是反对,没有阻止,他直接告诉皇帝李君华,这是注定失败的,但吃一堑长一智,未必是坏处。

但帝国发现,为了继承九龙公司的权力,就要履行其义务,也就是负担殖民地的一切管理成本,包括多达七万人的官僚、军队的待遇,而反过来,靠垄断产生的收益却荡然无存。结果就是,在帝国二十五年这一年中,帝国非但没有获得任何财政收入,反而财政账面上亏损了七十多万两。

九龙行省的财政收入外加新增的海关收入都投入进去,依旧不够殖民地和九龙行省的开支,必须让帝国中央政府填补财政,而最大的亏损就是来自于真腊地区。当年为了筹划对满清的全面战争,李明勋联合九龙公司、广南国和暹罗国,发动了对真腊国的战争,把真腊国分割,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但是这个政权仅仅持续了两代二十一年,就完全覆灭了,真腊地区成为了九龙直接管辖的殖民地,两百多万人的殖民地收不了多少税收,反而要维持相当规模的军队和官僚,而贪腐问题又十分严重,成为了改制之后最大的无底洞。

一年的改制,让帝国高层认识到,帝国直辖殖民地,对帝国经济有利,但对帝国财政不利。由此不仅婆罗洲、非洲殖民地逃过一劫,就连九龙的改制也再一次改了回来,从帝国直辖殖民地,变成公司殖民地。

只不过九龙行省依旧存在,九龙公司只获得了对真腊和南掌两地的垄断权,而把赔钱的殖民地扔出去后,九龙一省就是财政盈余的地方。只不过为了安抚各界,新成立的九龙公司公开募股,股东已经大半换了。

九龙改制失败之后,帝国让海外事务部全面调查帝国的海外殖民地与欧洲殖民地的模式,总结出来一个很让人无奈的结论——最好的殖民地,是半殖民地,然后是别人家的殖民地。

帝国拥有很多半殖民地,或者说,几乎帝国所有的邻国都属于半殖民地或者说经济殖民地,在战争中被迫开国的日本自然是第一个,而更多的半殖民地在南亚和东南亚,尤其以中南半岛上的缅甸、安南等国最为成功。

半殖民地没有什么统治成本,帝国可以与之进行相当的自由贸易,是帝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唯一的成本可能就是一开始促进这些国家开国,但这并不一定是战争,比如安南国,当年与满清合作,在满清覆灭之后,为了避免帝国报复灭国,而选择向帝国开放。

而其余国家,帝国借助宗主国的身份,对其国内事务进行介入,总是支持那些亲近帝国的皇子继承权力,一步步的促成开放,其中以缅甸最为典型,在满清覆灭之时,缅甸只是向帝国称臣纳贡,但拒绝开国,帝国还曾制定过对其发动战争,只不过随着大陆扩张,而没有付诸实施,也是在这个过程,连续三代王位的继承被帝国介入,一步步的向帝国开放。

这也促进了帝国国家战略的一个新标准,即殖民地不应该长期作为帝国国家财政的负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