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节 新式武器(2 / 2)

加入书签

“与其造棱堡不如制造一些水雷用来封锁港口。防御敌人的船只渗透。”李迪身为港务主任兼要塞司令,对水雷的事情念念不忘。

“水雷?我还怕把我们自己的船给炸了呢。”陈海阳对水雷的效能很清楚,所以对水雷的使用更加犹豫。

触的锚雷的技术很简单,但是海军没有扫雷具可用,一旦需要扫雷的时候就很不方便。万一出现脱锚漂雷现象,以琼州海峡的宽度,简直就是无差别炸船的利器。

过去,海军和武器设计部门曾经考虑过目视电水雷的制造,用来在港口航道内布设防御。但是海水的电线的防腐防漏以及水雷脱锚的问题始终不能很好的解决,最后电水雷的方案也放弃了。

另一种方案是德嗣提出过的杆雷艇。最初提出的杆雷艇设计方案是带装甲覆盖舱面的划艇,以人力划桨驱动,药包固定在船舷上之后放出一条电线与杆雷艇连接。杆雷艇随后快倒桨至安全距离,再用电火引爆药包。

这种设计虽然充分考虑到了杆雷艇的安全性,但是实际使用划艇进行模拟测试的时候现使用划桨并不方便,水手很难在敌火下保持镇定的划桨节奏,人力杆雷艇的操纵性没有想象那么好。而电火又带来了老问题:防水的电线解决不了。所以杆雷艇的项目就一直搁置下来了。现在担任内港警戒的是几艘安装了打字机连枪的交通艇,火力很猛但是在面对大型舰船的时候威力不足。

“我们现在能够量产蒸汽动力的三艇,完全可以使用现成的装备改装而成。”德嗣对这件事很热情,又开始推销他的杆雷艇了

所谓三艇是造船厂为了统一近海和内河使用的小型运输艇所制造的标准化机动艇。按照体积大小分为大、和小。

德嗣的提议是使用木壳艇作为基艇,这种艇的满载排水量5.5吨,全长米,宽.9米,型深.5米,平均吃水o.78米。装一台随巢型小型蒸汽机。满载时度4.5节。虽然度稍慢,在港口和沿海港汊内运用机动性还是绰绰有余的。

有了机动性,过去为了安全性而采用的电点火也就不再是必须的了。

这种新得杆雷快艇采用蒸汽艇作为原型艇,在上面覆盖倾斜的铺设一层铁板作为装甲――铁板不需要多厚,能够抵挡住火绳枪的射击就可以。船头是一根可收回到船体内的金属长杆。金属杆的前端有一个可脱卸的扣件与杆雷体接合。杆雷本身为扁平的圆柱形木盒子,内装okg的黑火药。其前端是平整的,上面有许多带倒刺的钉子,力求能够固定在船板上。尾部是一个脱锁装置,与雷杆前端的扣件连接。一旦固定完成,舱内的人员立刻拉动装置使得雷、艇分离。雷杆上的脱锁装置联着火器的拉火绳,一脱锁之后,拉火绳被脱离的拉力拉开,拉火管引燃导火索开始燃烧。直到延时结束起爆杆雷。

杆雷的引爆装置采用的是木柄手榴弹火装置,简单可靠。制造起来对穿越集团的工业也没有难度。

雷、艇分离之后,杆雷艇可以退回安全地带,将雷杆收回艇内重新装雷择机再攻。

因为采用了蒸汽机动力,杆雷艇的机动力就有了保证。虽然吨位小,度慢在外海用处不大,但是在窄小的内港乱斗还是有很大的作用。

机动性和装甲可以保证其近距离的混战不被攻击不被跳帮,而杆雷还可以多次装填。这种艇的成本不大,能够快批量制造,用来保护港口正好。

“雷体和船只的结合性有保证吗?恐怕要很大的撞击力才能把雷体固定到船壳上。”

“用划桨可能不行,蒸汽动力还是够得。我们可以增加一点有粘性的东西――比如树胶来增加附着力。”

“这样全封闭式的装甲,操艇人员怎么观察呢?”

“使用装甲百叶窗。”德嗣说,“看到这个突出船体圆形装甲塔了没有,塔身上环形布置六个装甲观察窗。”

驾驶塔里是双人的,一名舵手在前操舵,艇长坐在舵手背后略高的位置上,他的座位可以转动,通过百叶窗观察外面的状况,舵手根据他的口令操舵,艇长还可以通过内部通话管指挥全艇。

“有两名轮机兵负责蒸汽机,两名水兵负责操作杆雷。再加一名候补人员――他可以用来帮忙加煤,全艇七个人就够了。全艇除了预装一枚之外,再备雷四枚。”德嗣指点着他的设计图。

按照德嗣的设想,这种杆雷艇在穿越者造出飞轮鱼雷之前用来保卫港口毫无问题,它至少比机枪艇的毁伤能力强,一杆雷足够炸毁或者重创一艘数百吨的船只了。

“马袅布置四艘,博铺布置十艘。一半处于升火待状态,一半休整。只要能击毁二三艘敌船,对方就得吓得逃命了。”

当即决定向企划院提交紧急建造十六艘杆雷艇、八艘机枪艇的紧急造船案。

邬德立刻批准了这项造船案,至于杆雷艇是不是那么有用,在他看来不是大问题――没用的话大不了拆掉装甲当交通艇,反正不浪费。

展无涯得到了何鸣的明确指令,要求在所有工厂内组织民兵。每天抽一小时进行军事训练。

“用长矛进行军事训练?”

“先用长矛连刺杀和队列技术。操枪可以用教练枪先顶着。还有投弹――海林那边已经移交了几百个教练弹过来。你拿一百个去给工人们训练。”何鸣说,“我已经向企划院提交了申请,要求紧急扩大步枪产量,到时候大家就都有步枪了――你要从工人民兵挑选出政治可靠最为坚决的分子作为基干民兵,准备随时调用。”

“怎么?要拉工人去打仗。”展无涯大吃一惊,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产业工人,哪怕死掉一个都亏大了。

“是让他们充当预备队和卫戍部队。不会调动他们出击打仗的。”何鸣解释说,“除了工厂之外。公社和当地的村寨也要进行动员。不过工人自卫队将会是主力。”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