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学阀的正确打开方式(2 / 2)

加入书签

或许是抱着感谢之心,阮建昌教授和团队学生都在齐心搞论文,原本还需要到明天才能完成,结果当他晚上10点的时候,经过任弘教授,这篇论文转送到陈灏邮箱里。

“通讯作者:陈灏、阮建昌。”

“第一作者:林动、王煊。”

“第二作者:徐杰……”

陈灏看着自己的名字位列最前方,有些哭笑不得。

“这个阮教授也真是的,我要通讯作者也没用啊。”

论文最重要的还是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二作以后含金量就大幅下降了。

陈灏自己是校长,又不需要提升职称,有跟没有差别不大。

但是他也没有去修改,而是邮件发送给《sce》的编辑欧文。

这篇论文若是加上自己的名字,并且以自己的邮箱发送过去,那将是截然不同的审稿结果!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圈既然带了一个圈字,那便说明少不了一些人情是非。

比如国外总是抨击华夏的学术水平问题,那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

比如最近某熟鸡蛋返生竟然能发表在期刊上,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漂亮国、樱花国屁股就干净吗?

都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陈灏还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的时候,因为导师史蒂芬教授是大牛,导致经常要参与期刊的同行评议,而他帮史蒂芬教授审过不少论文,其中还有一个是漂亮国某藤校教授,年近7旬,是绝对的业界大牛!

这个大牛投稿到一个12分多的期刊上,编辑给了史蒂芬教授审稿,然后史蒂芬教授事情繁忙,就交给陈灏去审稿。

理工科大多都是单盲,即审稿人知道作者,作者不知道审稿人。

当陈灏看完后,真是头疼不已。这篇文章投5分的期刊都勉强,更别提还是12分了……

于是,陈灏写下了详细的意见,交给史蒂芬教授,同时建议拒稿。几天后,史蒂芬教授也看了一遍,觉得水平的确堪忧,同样建议拒稿。

同行评议一般是需要2、3个业内专家进行审核,不光是史蒂芬教授做出这种选择,其他的两位专家也选择建议拒稿的,主编没多想便拒稿了。

后面就有趣了……这名大牛收到拒稿消息后,非常不满,亲自打电话给把主编一通批评,主编就再联系三位专家,进行二次征询意见,但史蒂芬教授仍然坚持拒稿,对方是大牛,史蒂芬教授也同样是,完全不需要怂的好吗?

后面,主编再次拒稿,这篇文章也就未能登上。

只是,反转来了。

半年后,陈灏在一个16分多的期刊上,看到了这篇文章,几乎未有改动……

投12分的没过,换了一个更高分的期刊,结果过了……这说明什么?

开玩笑,难道是图灵奖的得主史蒂芬教授看走眼了?

这不是个例,陈灏认识的一个斯坦福大学朋友。

准备发一个业内顶级期刊的sci论文,然后这位朋友的导师是这个领域的先驱,大牛中的战斗机。

起初用自己的账号投稿,通讯作者是他本人和自己导师,结果被秒拒了。

这个家伙后面来了个骚操作。

用自己导师的账号重新投稿,一个字都没改动,只是投稿的账号换了一个。

结果马上不一样了,送审……直接通过录用了……

那《sature》、《cell》这三个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樱花国某小保晴教授投稿给《nature》,从投稿到录用只花了3天的时间,并且直接插队放在最近一期发表。

这种坐火箭一般的神速……

懂得的都懂。

什么是学阀?

同样质量的文章去投同一期刊,最后编辑和审稿人第一眼必然是看通讯作者的身份,然后才是看内容。

越出名的期刊,越看重通讯作者的咖位。

所以大牛能够走绿色通道过稿,大牛门下的学生也可以让大牛挂名,同样迅速过稿。

这样就形成了学阀。

普通导师的学生,想要出名,只能从低分的期刊一步一步爬上去;而大牛的学生可以直接跳过这些环节,一步登顶。

所以,读研找导师,甭管报在大牛门下对方有没有时间培养你,只要你的导师是业内大牛,你就拿到了一张入场券。

就像国内渐渐固化的阶级,大家讨厌的不是学阀,而是讨厌自己不是学阀中的一员。

过去,陈灏在史蒂芬教授的庇护下成长。

如今,在这几年的积累已经光子屏带来的影响。

一个以他为首的学阀正在形成。

……

漂亮国,《sce》编辑部。

当欧文如往常般泡好咖啡,缓缓坐在自己座位上,打开工作邮箱。

入眼的是不少的邮件,他一扫而过,主要的目光还是落在投稿账号上。

只是刚看几眼,他的视线已经被第六排的一个账号给锁定住。

“终于来稿了!”

欧文忍不住兴奋地喊了一声,尤其是当他看清楚投稿的论文标题后,一张嘴巴张得可以塞进一个苹果。

“噢,我的上帝啊!”

因为这篇论文是关于光子芯片方面的!

学术界对于光华大学正在研发的光芯完全是一团雾水,一点课题进度的论文都没有发表在期刊上。

而今天开始。

世界第一篇关于光芯方面的论文将刊登在《sce》期刊上!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