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八字机关,内外不同(1 / 2)

加入书签

这一次,化肥好像没有那么急了,而且在有些“岔口”,还会稍加犹豫。

看来,他要走的路好像比较长。

吴夺开口,“爷爷,这次化肥看来要直接先去‘豫州鼎’的目的地。”

“有可能。”吴大志应道,“正所谓鸡犬不到头,化肥先拿掉那只鸡,真有点儿解决后顾之忧的意思。”

“根据您之前说的,豫州鼎的秘藏之处,以阳土辰龙地支的地气为主,附带阳土戌狗地气,正是它最喜欢的地方。”

吴大志接口,“化肥肯定不是在孤丘墓葬中出生的,这一次,说不定还能把化肥的出生地一并搞明白了!”

“哎呀。”吴夺忽然又道,“若是走到孤丘,这段路不近,来回耗费时间偏长,陈爷爷在外头······”

“老陈是老江湖了,给了他水晶鸡,就是为了给他吃个定心丸,他会有足够的耐心的。”吴大志笑了笑,“你应该担心连瓶水都没带进来。”

“这倒没事儿,半天之内我都忍得住,还能减少上厕所。”

“我忍不住,现在就渴了。”吴大志说着,从腰包里掏出了一小瓶ad钙奶,插上吸管喝了一口。

吴夺:“还有么?”

“你不是不渴么?还有一瓶,是给化肥准备的,它会用吸管你信不信?”

“给化肥准备的?呃,化肥是神兽,它比我能扛······”

吴大志哈哈大笑,“好了,我准备了三瓶,有你的,渴了告诉我。”

“不是,爷爷您什么时候爱喝这个了?”

“不是我爱喝,是这玩意儿止渴又止饿,而且方便携带。老陈也带了三瓶。”

“姜还是老的辣。”

······

这迷宫里总体还是比较干燥的,也没什么异味,但是越往里走,分岔越多。料想,这迷宫之中,是中央分岔多,四周分岔少。

吴大志不时会看一看指南针,吴夺则重点看时间。

过了足足一个小时,他们终于跟着化肥拐上了一条比较宽的通道!

这条通道,比最初进来的通道要宽得多,看起来差不多得有四五米。

而且,这条通道,是斜着向上的。

坡度也不小,得有三十度左右。

沿着坡道又向上走了几十米,他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处半圆形平台。

直径大概十米。

没有路了。

而是一道石门。

石门高约两米,宽约一米半。

化肥并没有跑到石门跟前,而是在平台上坐了下来,冲着吴大志叫了两声。

吴大志便给了它ad钙奶,安排停当之后,顺手又掏了一瓶递给吴夺。

“我不渴,备用吧。”吴夺也有些渴,但还能忍;吴大志自己的那瓶已经喝完了,还是尽量留给他吧。

“那就渴了再喝。”吴大志也不啰嗦,又装进了腰包,来到了石门前。

这扇石门有门柱。

只有一根,在左侧,是一根粗大的石柱。

这说明,这扇石门是推拉开启的。

没有任何装饰和附件。

但是,在门柱上,有八处圆形的微微的凸起,直径有个七八厘米,上下排列。

每个凸起上,阴刻了一个字。

而此时的化肥,喝完了ad钙奶,居然趴下了,而且还伸了个“懒腰”,仿佛要小憩一下。

“让化肥先休息一下吧,它累了。”吴大志对吴夺招了招手。

吴夺便来到了吴大志的身边,祖孙两人盯着这八个字看了起来。

“爷爷,这字体······”吴夺根本不认得。

“这是籀文,大篆的一种,周朝晚期,周王室为显示国威,将原本的钟鼎文,繁化而成籀文。”吴大志捻动手指,“不太对啊······”

“字不对?”

“不是。”吴大志解释:“这扇石门背后,想必就是孤丘墓葬;那么,对咱们来说是入口,但对于正常从孤丘秘藏进入迷宫的人来说,应该是出口。既然是出口,还设什么机关?”

“不会可以直接推开吧?”吴夺将手放到了门的一侧,但还未用力却又缩手,“可不能乱推,万一不知道从哪里飞出什么暗箭呢!”

“没有暗箭。”吴大志笑了笑,直接移过去用力推了推。

纹丝不动。

“爷爷,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艺高人胆大?”

“这时候还贫。”吴大志摆摆手,“这一道机关,不可能有暗箭暗器什么的,那是用来对付宵小之辈的,若是用来对付高手,自失身份,还会贻笑大方。”

吴夺一点就通,“噢!得换个角度想,按照这些奇人异士的设计,这道门,应从孤丘墓葬到迷宫之时从‘对面’开过一次的,而现在则是从迷宫中顺利回返。所以能到这一步的,算是和他们‘过招’之后,已被认定为高手。”

“所以我才奇怪,怎么回返还要再设一道机关?”

吴夺想了想,“孤丘墓葬和地下迷宫,毕竟不算一处地方,小心从事,也在情理之中。”

吴大志沉吟片刻,“先不想了,看看这八个字。”

“爷爷,看来您识得?”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嗯?”

这八个字若是用现代字体写出来,或许吴夺还能琢磨出点儿意思来,但就这么听一遍,一头雾水。

吴大志解释,“这句话,出自《尚书·尧典》,准确地说,在他们战国时期,应该叫《书》······”

《尚书》本来是一本古代历史文记和历史事迹的汇编,战国时期总称为《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

实际上《尚书》的构成古时就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而现存版本,更是真伪参半。

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就几乎焚毁了所有《尚书》抄本;后来西晋永嘉之乱,又几乎全部散失。就这两个“几乎”下来,后果可想而知。

但是这句话,应该是真的。

因为是战国晚期的人刻的。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的大致意思是: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其实大恶。

这句话,是尧评价共工的。这种上古时期的人物,有一些记载,也有神话传说和诸家杂谈,不太好考证;从这个评价来看,在尧的眼里,共工就不是个好玩意儿。

不过,这句话用来这里,显然不可能是为了评价共工。

更像是对来人的一种提醒和警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