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会者不难,难者不会(1 / 2)
简单沟通之后,王老板点了一壶雀舌,点了两样干果,两样果脯。
茶点上齐,屏退服务员,王老板起身关好了门,却仍然没有拿出皮包里的东西,而是先请房卫国和吴夺品茶。
房卫国抿了口茶之后,也不等,“王老板,看东西吧,正事要紧。”
王老板却看了看吴夺,“小吴先生对古籍善本也有研究?”
看来,他还是觉得吴夺太年轻。虽然房卫国说吴夺是高手,他终究有点儿不太相信,所以就此可能怀疑吴夺同来的目的。
吴夺听他说这话,心想怪不得看皮包不怎么鼓,原来是古籍善本。
“王老板,我玩得杂,都懂一点点。”
因为吴夺要从大雅斋辞职了,所以这一层身份就没提。
王老板刚要说话,房卫国先接了口,“王老板,你找我,我还带了高手前来,你要是信不过我,多累啊!”
房卫国这么一说,王老板连忙一边打开皮包一边笑道,“我就是佩服小吴先生年纪轻轻,眼力过人。”
茶桌上摆满了东西,所以王老板从皮包里拿出一个长方形不厚的锦盒之后起了身,放到了桌旁贴墙的窄柜上。
吴夺和房卫国也就此起身,一左一右站到了王老板旁边。
王老板打开锦盒,里头是一本古代刻本。
也就几十页薄薄一本。高度在27厘米左右,宽度在17厘米左右,没有书封,在锦盒里就露出了首页。
首页最右侧竖行的字迹没有缺损:春秋经传集解襄六第十七。
《春秋经传集解》是这一套书的完整的书名;而这本“襄六第十七”,意思是第十七卷;因为是“春秋”,所以“襄六”指的是“鲁襄公六年”。
《春秋》算是华夏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周朝鲁国国史,后来出现的对《春秋》进行补充解释阐述的作品,一般被称为“传”;最出名的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从此书的版式来看,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四周有句读附音,“山”字鱼尾(注:鱼尾就是一种版心中间的标记,作为折页基准。)
吴夺对于古籍善本,着实并不精通,不过入行之后,也不是没有学习过。
这刻本给他的第一感觉,首先肯定是老的,而且,还有宋版刻本的感觉!
古籍善本属于软片子,软片子之中最热的是书画,但古籍善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分类。在古籍善本之中,宋代刻本因为版式和字体的精美,印刷的精良,加上年份久远存世稀少,一直都是抢手货。
早在明代中后期,宋代刻本就有“寸纸寸金”一说。而现在拍卖市场上,有时候一张宋代刻本的纸页,也能拍出上万的高价,更遑论是一本书了。
在感觉这本《春秋经传集解》第十七卷是宋代刻本的同时,吴夺也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这个王老板为什么不想在市场中出手,而是想“卖”给国家。
因为这本书太破了!
品相堪称极差。
有破损,有虫洞,有脏污,有墨迹,而且纸页保存情况不太好,有种要脆裂的感觉。
当然,小心点儿轻轻翻动还不至于碎掉。
就这个品相,若是在古玩市场出手或者拍卖行上拍,很难卖出好价钱。更关键的是,有没有人买。
收藏收藏,得能收得住藏得住才行啊。
而文物部门和博物馆则就不同了,更看中的是文物价值;而且对于保存处理有着更为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哪怕给钱不多,只要有的赚,还是名利双收的事儿。
吴夺心说,这位王老板真真打得一手好算盘!
不过,那也得先看这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
在随后的交流和鉴定中,吴夺肯定是要听的。
结果听了之后,还真是宋版刻本!
这是南宋高宗时期的蜀刻中字本。
这个版本还是挺珍贵的。这本是“卷十七”,曾经有一本“卷十九”,和这本差不多厚薄,仅仅只有几十页,拍出了两百多万的高价。
不过,拍出高价的“卷十九”,那是一流的品相,这本“卷十七”不可同日而语。
看的时候,三人并没有过多交流,因为话太多容易不小心喷出唾沫星子,而且一个不注意别再把纸页给伤了。
王老板重新收好之后,三人又坐到了茶桌边。
房卫国心说,得亏叫吴夺来了,要不然对这种东西,莫辨真假,再给介绍到燕京去,万一不对路,自己也跟着丢人。
吴夺自然是胸有成竹,这带文字的东西,他能听到的特别多,不仅有年份和刊刻出处,还有很多细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