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六章 亩产太低,农学院难题(2 / 2)

加入书签

现在朝廷凭借着十五税一的方式,积累了超出洪武时期一倍还多的财政,而这些财政,也成为了朱允炆推动新军之策、混凝土道路、疏浚会通河、营造新都、南征西征、大兴文教的根本,一旦动摇了这个根本,诸多革新就会失去财政支撑,到时候不仅施政处处掣肘,就连新政也没有了原动力!

十五税一直接关系着朝廷的高效运作,革新的推动,在商税比例没有超出三分之一之前,朱允炆绝不会改变这个税率。

安装最新版。】

但不改变,就真的苦了不少百姓,他们哪怕是守着五十亩地,哪怕是勤劳耕作,哪怕是披星戴月,但到头来,他们所得所剩余,依旧是寥寥无几。

朱允炆高估了地方亩产,也高估了百姓的生活,北巡的时候见识到的移民百姓,他们生活的不错,是因为他们在迁移的时候,携带了一定的物资,携带了一定的剩余,加上朝廷答应他们的都给了他们,所以才显得移民过的还可以。

可时过境迁,当最初的剩余被耗光之后,那百姓就只能依靠土地来获取新的剩余,如果土地不给,那他们只能一直贫穷下去!

朱允炆心头有些沉重,现实远比自己想象的更为残酷。

胡濙看出了朱允炆的忧虑,对盛仲、何太吾说:“北方亩产如此之低,不正是农学院应该解决的问题吗?”

朱允炆眼前一亮,是啊,问题的根本在于亩产过低,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十五税一之后,百姓依旧可以有剩余。

何太吾看向盛仲,盛仲哀叹一声:“皇上,农学院自创立至今,确实研究出了不少法子可以提升亩产,在京师之外还设置了试验田,证明了这些法子行之有效,比如深耕、施肥,甚至还研究出了一些药剂,可以喷洒以消灭一些害虫,对提升亩产很有帮助,试验田麦子收成有一石五斗至两石,稻谷有两石五斗至三石。”

朱允炆知道试验田的存在,因为那是皇室的田庄,自己的地……

杨士奇连忙问:“既然有如此好的法子,为何不推广?”

盛仲无奈:“杨阁,农学院何尝不想推广,可我们推广了,没人理我们,也没有人用我们的法子啊。就以深耕的工具来论,百姓家不愿意花这个钱买啊。”

何太吾连连点头,引着朱允炆等人走入一个房间,指着里面的一个铁犁说:“这是农学院制作的铁辕犁,是在曲辕犁基础上改进而来,取消了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即坚固耐用,又操作轻便,售卖八百文,可没人来买啊。”

“八百文,不低啊。”

胡濙感叹。

何太吾敲了敲铁犁:“抛开木、铁成本,考虑运输、匠人做工,八百文仅仅是成本,农学院可是一文钱都没赚,相对于曲辕犁一两五钱的价来说,已是低价。”

“那缘何百姓还不买?”

杨士奇追问。

何太吾叹息:“因为朝廷发放过一次农具,而那些犁地农具尚未破损,加上移民来时也携带有农具,他们宁愿使用落后的,无法深耕的农具,也不愿意支出八百文去试一试。”

盛仲点头:“不止是深耕犁,农学院复造出了汉代的三脚耧,并作了改进,一头牛拉着,一人牵牛,一人扶耧,一天便可播种五十亩地。可也因为没有农户购买,落灰仓库之中,更不要谈药剂,冷得是无人问津。”

朱允炆明白,百姓家守旧的很,就是农具用坏了,也得给修个三次五次,想要让他们支出几百文钱更换农具,是很难的一件事。

但再难,这种事也必须去做!

在没有高产种子,杂交水稻的情况下,大明想要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税,稳固财政根基,就必须扩大亩产。

“如果推行深耕,你们有把握提升亩产吗?”

朱允炆询问。

何太吾凝重地点头:“皇上,农学院做过对照,深耕亩产相对非深耕亩产,至少可以增加了二至三斗,若配合施肥、药剂,甚至可增加五斗。”

朱允炆沉思良久,点头道:“既然如此,就不能明珠蒙尘,这件事朕来处理。”

99mk.infowap.99mk.info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