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智能儿为何能影响4个人命运(1 / 1)

加入书签

正文:

智能儿在红楼梦里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是一个地位极其低下的小尼姑,书中没有提到她是怎么来的,最后也没有提到她是怎么走的。所以,她的存在,似乎跟她的地位一样,微不足道。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儿的小人物,在红楼梦里直接出场,总共也就三次,却对书中四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智能儿的三次出场,看看每一次都有多重要,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力。

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七回,薛姨妈让周瑞家的给姊妹们送宫花,周瑞家的看到[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两个一处玩耍呢,见周瑞家的进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将花匣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要剃了头跟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来,要剃了头,可把花儿戴在那里呢?”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收了。周瑞家的因问智能儿:“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你师父那秃歪剌那里去了?”智能儿道:“我们一早就来了。我师父见过太太,就往于老爷府里去了,叫我在这里等他呢。”周瑞家的又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得了没有?”智能儿道:“不知道。”惜春便问周瑞家的:“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道:“余信管着。”惜春听了笑道:“这就是了。他师父一来了,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想必就是为这个事了。”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回,便往凤姐处来。]

从周瑞家的跟智能儿唠叨了一回,可以看出,智能儿是常来贾府的。这样也可以看出,她跟贾府里的许多人应该是惯熟的。水月庵是贾府的家庙,所以庵里的小尼姑们一般也都是花几两银子买来养着的。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智能儿跟贾府里那些丫头们一样,属于贾府的奴才。所谓的奴才,就是可以被主子像桌椅碗筷一样任意处置的人。

不过,丫头跟尼姑,毕竟是有区别的。丫头们被买来,是侍候活人的;小尼姑则是被买来侍候贾府那些死人和神鬼的。

过去,大家族里的人死了,先不下葬,把棺材摆在家庙里,每天由这些买来的尼姑替他们的家人,或者后辈儿孙:上香,点长命灯,磕头,烧纸钱。有时候,一个死人就那么放在棺材里好几年不下葬,这些尼姑们就始终侍候着。除了侍候这些死人,尼姑们还得每天烧香拜佛,替他们的家人祈求神灵的保佑庇护。

可见,小尼姑的地位和命运比小丫头还要惨一些。

智能儿这一次不知道跟惜春说了什么,居然让惜春想到要去当尼姑。这话听起来像是戏言,其实也是心动之言。显然,这智能儿如今己在惜春心里种下了当尼姑的种子。所以,这个智能儿,确实是又有“智”慧,又有才“能”的一个小“儿”呀!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她跟惜春的交往,实际上是影响了惜春的人生方向。最后,惜春不是就果然去当尼姑了么。

所以,惜春是被智能儿影响到的第一个人。

按照红楼梦作者的创作理念,凡出家了的,都是看开了的,是智慧的,属神仙一样的人。像甄士隐,贾宝玉,皆是此类。所以,这惜春,应该是被智能儿度脱了的一个。

第十五回,是智能儿第二次直接出场。前情是秦可卿出出殡,凤姐带着宝玉、秦钟到馒头庵歇宿,[静虚带领智善、智能两个徒弟出来迎接,大家见过。凤姐等至净室更衣净手毕,因见智能儿越发长高了,模样儿越发出息的水灵了,……且说那秦钟宝玉二人正在殿上玩耍,因见智能儿过来,宝玉笑道:“能儿来了。”秦钟说:“理他作什么?”宝玉笑道:“你别弄鬼儿!那一日在老太太屋里,一个人没有,你搂着他作什么呢?这会子还哄我!”秦钟笑道:“这可是没有的话。”宝玉道:“有没有也不管你,你只叫他倒碗茶来我喝,就撂过手。”秦钟笑道:“这又奇了,你叫他倒去,还怕他不倒?何用我说呢!”宝玉道:“我叫他倒的是无情意的,不及你叫他倒的是有情意的。”秦钟没法,只得说道:“能儿倒碗茶来。”那能儿自幼在荣府走动,无人不识,常和宝玉秦钟玩笑,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那秦钟也爱他妍媚,二人虽未上手,却已情投意合了。智能走去倒了茶来。秦钟笑说:“给我。”宝玉又叫:“给我。”智能儿抿着嘴儿笑道:“一碗茶也争,难道我手上有蜜!”宝玉先抢着了,喝着,方要问话,只见智善来叫智能去摆果碟子,一时来请他两个去吃果茶。……谁想秦钟趁黑晚无人,来寻智能儿。刚到后头房里,只见智能儿独在那儿洗茶碗,秦钟便搂着亲嘴。智能儿急的跺脚说:“这是做什么!”就要叫唤。秦钟道:“好妹妹,我要急死了!你今儿再不依我,我就死在这里。”智能儿道:“你要怎么样,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好呢。”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解不得近渴’。”说着一口吹了灯,满屋里漆黑,将智能儿抱到炕上。那智能儿百般的扎挣不起来,又不好嚷,不知怎么样就把中衣儿解下来了。这里刚才入港,说时迟,那时快,猛然间一个人从身后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声。二人唬的魂飞魄散。只听“嗤”的一笑,这才知是宝玉。秦钟连忙起来抱怨道:“这算什么?”宝玉道:“你倒不依?——咱们就嚷出来。”羞的智能儿趁暗中跑了。宝玉拉着秦钟出来道:“你可还强嘴不强?”秦钟笑道:“好哥哥,你只别嚷,你要怎么着都使的。”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儿睡下咱们再慢慢儿的算账。”]

首先,智能儿这次出场时,作者借凤姐的眼睛告诉我们,此时的智能儿个子越发高了,模样越发水灵了。这话隐着的意思是,智能儿原来就是个水灵的女孩儿。这应该是她吸引了秦钟的主要原因。正如后面提到“那能儿自幼在荣府走动,无人不识,常和宝玉秦钟玩笑,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那秦钟也爱他妍媚,二人虽未上手,却已情投意合了。”可见,这又是两个一见钟情者。可惜的是,虽然情投意合,却偏偏没有符合那郎才女貌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程式。女貌有了,水灵灵的美人。那秦钟却只是一个到处拈花惹草之徒,根本就无才可言。自然,作者也就不会给他们写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所以,他们的爱情故事,隐含着作者对才子佳人小说的讥诮。

鲁迅在他那篇名叫《伤逝》的小说里说过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智能儿跟秦钟,两个人一无生存生活的技能,二无生存生活来源,只凭对方外表的美丽,吸引到一起,根本就是没有未来的结合。他们的行事,只考虑了人自然的天性,尽情的想绽放,却不知,自然天性的绽放,固然美艳,甚至是轰轰烈烈,但终究是短暂的,一时的!如果他们只追求这一点,倒也算得上美好。可他们偏偏想长长久久的腻在一起,就必然得有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才行。

智能儿把自己生存的环境,比作“牢坑”,面对秦钟的求欢,她说:“你要怎么样,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好呢。”可见,她是不愿做贾府家庙里的小尼姑的。她对自己的处境和地位极不满意!但同时也看出,她极其渴望着能有机会离开寺庙,摆脱自己做家奴的现状。另外,这是秦钟抱着她要求欢时说出的话,所以也揭示出,她是不愿跟秦钟那么不明不白的做那苟且之事的。可是,当她听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解不得近渴’。”时,便半推半就的跟秦钟作在一起了。由此,我们看出,她是把秦钟当成了救命稻草,终身的依靠。这其中的心理变化,显然是她既错看了秦钟这个人,也错看了秦钟的能力。秦钟本性是个怯懦的自私而又无情的人,他经常凭借自己有个好容貌,勾搭别人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根本不管别人的死活。还有,秦钟家境一般,依附贾府才有了读书的机会,依托宝玉对他的迷恋,两人形影不离,宝玉虽然贵为贾府公子,又倍受贾母等宠爱,但贾府的实权派贾政却不喜欢他。而且,宝玉只省的在女人堆里私混,没有什么办事的能力。显然,智能儿没有看开这问题,听了秦钟那一句随口搪塞她的“这也容易”,就误以为他能借宝玉的力量帮自己脱离牢坑,稀里糊涂的委身于他了。

在这里,智能儿犯下的错误,一个是,追慕虚荣,被秦钟外表的“帅”所迷惑,误判了秦钟。第二个是,不自重,过于轻信人,病急乱投医,在不完全了解秦钟以前,就轻率的委身于他,失去贞操,做下无法挽回的损失。不过,她做出这样的事情,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首先,她人还小,天性容易被外表的美所吸引;其次,她没什么文化,又整天呆在庙里,少接触人事,哪里知道社会人心的复杂,吃亏上道也容易;其三,从小没有父母抚养,教导,爱护,有人给予她一点情爱,她便容易感激涕零,倍加珍惜,愿意拿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回报。

他们正办事时,被宝玉抓了现形。这样,宝玉就成了他们欢爱的见证者。之后,又成了他们这一对野鸳鸯悲剧收场的见证者。这,自然会对宝玉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促动。

智能儿第三次出场,是在第十六回。[原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入城来找秦钟,不意被秦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了,三五日,便呜呼哀哉了。秦钟本自怯弱,又带病未痊受了笞杖,今见老父气死,悔痛无及,又添了许多病症。]

智能儿这次出场,直接把秦邦业给气死了。然后导致秦钟病情加重,不久也死了。可见,她又间接把秦钟也弄死了。智能儿私逃来找秦钟,既可能是想了秦钟,也可能是想来寻找脱离牢坑的希望。可是,事与愿违,被粗暴的赶走了。去了哪里?书中再没有提及。结局无非三个:一个回水月庵,一个逃往他乡,一个自杀了断。不论哪个结局,都是一个“惨”字。

追根究底,他们的悲剧,是由当时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造成的,因为他们这种行为,是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的。当然,也有以上提到的,他们自身的原因。不过,他们这种敢于逆封建社会制度与封建礼教而行事的行为,是一种反抗行为;客观上有一种自发的反封建的性质。

这个智能儿,因为跟秦钟的关系,又秦钟跟宝玉的关系,就对宝玉产生了影响。这影响,主要是滥情对人的伤害!成了他的一个风月宝鉴;警示他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欲,不可任其恣意,受其支配。然后就是,对人生无常的认识;即人终是要死的,而且说不定哪阵子,因为什么事就死了;引起他的伤感,消沉的情绪,以及遁世念头。

综合以上可知,智能儿这个小配角,虽然出场的次数不多,作用却特别的大,留给我们思考的东西也特别的多。可是,她就是那种看似不起眼儿,却又很重要的人物。很值得我们留意和关注。

(本篇完,请接着看下一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