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武松为啥从武大家搬出去(2 / 2)
这部分潘金莲按照原计划,逐步推进。武松仍然误解为嫂嫂知道自己爱喝酒,特意置办了这些酒食,深表谢意。
事情继续向前推进。我们接着往下看。
[那妇人一径将*胸微露,云鬟半軃,脸上堆下笑来,说道:“我听得人说,叔叔在县前街上养着个唱的,有这话么?”武松道:“嫂嫂休听别人胡说,我武二从来不是这等人。”妇人道:“我不信!只怕叔叔口头不似心头。”武松道:“嫂嫂不信时,只问哥哥就是了。”妇人道:“啊呀,你休说他,那里晓得甚么?如在醉生梦死一般!他若知道时,不卖炊饼了。叔叔且请杯。”]
从这里,潘金莲开始正式撩斗武松。
行为上,“将*胸微露,云鬟半軃,脸上堆下笑来”。一个“微”,一个“半”,说明此时处于暗示阶段,只看武松的反映。
“云鬟半軃”,是说发髻快要散落的样子。
语言上,故意无中生有的提说武松“在县前街上养着个唱的”。武松当然不承认,她专意说不信,偏把话头往男女情事上引。并再次表达自己对武大的不满。想引起武松对她的同情,进而对她动心。
我们接着往下看。
[连筛了三四杯饮过,那妇人也有三杯酒落肚,哄动春心,那里按纳得住。欲心如火,只把闲话来说。武松也知了八九分,自己只把头来低了,却不来兜揽。]
潘金莲多喝了几杯,人借酒力,说话更加明显大胆。
此时,武松才看出端倪,只是低了头,不插话。
武松为什么低了头?也许是潘金莲的状态,己经有此些不堪入目。也许是潘金莲酒后的神态分外的妖娆,让他难以控制心动。也许是潘金莲的闲话,让他无言以对。作者用“已知了八九分”来表明武松的心态,这个用数字表达的程度,恰如其分的为武松的行为提供了依据。
但这个不作声的低头,反过来理解,就会让潘金莲误以为武松己经被她的容颜打动了,只是不好意思。如此,就为她得寸进尺,继续撩拨武松提供了理由。从这方面看,这一低头,对推动情节进一步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
[妇人起身去烫酒。武松自在房内却拿火箸簇火。妇人良久暖了一注子酒来,到房里,一只手拿着注子,一只手便去武松肩上只一捏,说道:“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寒冷么?”武松已有五七分不自在,也不理他。]
潘金莲见言语和自己的神态不能让武松情不自禁,与自己互动起来,此时再加一码,开始动起手来。这“一捏”,结合后面“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寒冷么?”表面看着是嫂嫂关心武松的冷暖,实则是潘金莲撩拨武松的进一步升级。这说明,潘金莲虽动了手,但仍然很注意分寸,没让自己的行为过于激进,让局势变得过分尴尬,失去了回旋的余地。
关健是这一捏,是捏着了衣服,还是连衣服下的肉也一块捏着了。作者没有明说,留给了读者去想象。但从武松“已有五七分不自在”看,多半儿是后面的情态,不然,武松的反映不会有五七分不自在。这里,作者用数字表达人物心态的变化,让我们更能跟着体会人物的心理状态。很是贴切。武松不理,仍然会被潘金莲接着误解为他已经被自己撩起了心火,只差自己火上加油了。
于是,[妇人见他不应,匹手就来夺火箸,口里道:“叔叔你不会簇火,我与你拨火。只要一似火盆来热便好。”武松有八九分焦燥,只不做声。]
这时,潘金莲干脆把话说的己有八九分明了,同时配合着任性的动作“匹手就来夺火箸”,借拨火说武松。把撩拨的程度再加一码。这一动作,已经有了几分借酒撒娇的味道。再看武松,也“有八九分焦燥”,还是“只不做声。”这里,作者把武松的心态,由“不自在”,换作“焦躁”。意思是武松开始坐立不安了。程度上,也从五七分,升级到了八九分。眼看着就要炸了!但他继续装聋作哑的行为,更助长了潘金莲的胆子。所以,接下来,潘金莲便开始明火执仗的登台表演了。故事也进入了高潮部分。
[这妇人也不看武松焦燥,便丢下火箸,却筛一杯酒来,自呷了一口,剩下半盏酒,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武松匹手夺过来,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不要恁的不识羞耻!”把手只一推,争些儿把妇人推了一交。武松睁起眼来说道:“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的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伤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羞耻,为此等的勾当,倘有风吹草动,我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妇人吃他几句抢得通红了面皮,便叫迎儿收拾了碟盏家伙,口里说道:“我自作耍子,不直得便当真起来。好不识人敬!”收了家伙,自往厨下去了。]
看到了吧!此时,潘金莲再次加码,不再隐晦,直接拿着自己喝剩的半杯酒,让武松喝。并直言“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这时候的武松,再也装不下去了。他必须做出选择。或者迎合潘金莲,或者严词拒绝。装聋作哑的中间路,已经没有了。
显然,武松选择了第二条。先把酒“匹手夺过来,泼在地下”,然后“把手只一推,争些儿把妇人推了一交。”最后,“睁起眼来”一顿义正言辞的训斥。
潘金莲面对武松的严词拒绝,毫不留情的斥责,“通红了面皮,叫迎儿收拾了碟盏家伙”,然后,“自往厨下去了。”
至此,潘金莲的计划就算彻底失败了。
在这里,有一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就是武松对潘金莲说的那些话,读起来,貌似义正辞严,痛快淋漓;但却让我们感觉有点不舒服。至少,我是这样的感觉!就是觉得过于激烈,有一种很浓的道貌岸然的味道!像一段封建卫道者的说教。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作者没有摆脱《水浒传》给武松戴的那个封建道德光环的影响所至。因为,我们前面看到的武松,是个处处为他人着想,心思缜密,几乎心细如发的人。他不会不想到兄嫂这段婚姻里,嫂嫂的委屈。他一下子就把话说的那么难听!与前面的表现相联系,就感觉似乎有点了过了,有点儿概念化了。
何况,现在的潘金莲,还没有那么坏!这时的她,如果真是武松骂的那样的人,怎么会只说了句:“我自作耍子,不直得便当真起来。好不识人敬!”就“通红了面皮,叫迎儿收拾了碟盏家伙”,然后,“自往厨下去了。”
大家看,如果这时的潘金莲真像后文时那样,没了廉耻,怎么会红了面皮?只说一句带着歉意的话,就委委屈屈的离开呢?
我每次读《金瓶梅》的时候,常想,为什么后来的潘金莲品行越来越差?直至天不怕地不怕,天是王大,她是王二?想来想去,我就想到了武松的这一段骂?突然就明白了,原来,潘金莲真正的变坏,其实就是从武松的这段骂开始的!
如果你是潘金莲那样的一个正准备寻找真爱,想做好女人的女人,突然被心爱的人骂成猪狗不如,没有任何廉耻!你以后的路会怎么走?
所以,潘金莲走上不归路,实际上是被许多像武松这样的人,用封建道德那把尺子,把她一步步推过去的。
(本篇完,请接着看下一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