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1 / 2)
原本的出巡计划,刘皇帝走过一遍河北,视察武清港后,该乘龙舟南下登莱上岸,然后巡视河南军政民情。
不过,这个计划,到武清之后也就告止了。一则在于,出了一趟海,体验了一番海上风光,刘皇帝不愿意再置自身于风险之中。
二则是北伐战局的重大变化,辽东抵定,刘皇帝的心思彻底放在战事上,銮驾停驻燕山道,意欲就近,督促鞭策,也更方便就近支持北伐将士。
因此,没有在武清港耽搁更长的时间,行营便拔寨起行,目的地幽州府。仿佛是个轮回,几番变化,到最后,就像十二年前那般,刘皇帝驾幸幽州,以督北伐。
赶了些路,于八月十五当天,抵达幽州城,虽显折腾,却也还能同幽州士民一起,过个中秋。当然,也是战事进入了一段缓和期,也带给了刘皇帝过中秋的心情与兴致。
不过终究是战时,一切求简,意思到位即可,刘皇帝只是命官府布告幽州士民,表达皇帝对燕山臣民的祝愿之情,同时放开战时宵禁一夜。
至于燕山的官员职吏,如楚昭辅、宋雄等布政使司主要大吏在武清已经接见谈过话了,至于幽州的其他官员,也只是简单叫到一起,训了一番话,让他们亲眼目睹天子尊颜,也就罢了。
说起来,曾经让刘皇帝魂牵梦萦达十年的幽州城,但这还是刘皇帝这辈子第二次驾临。整整十二年过去,幽州城的变化自然也是巨大的,即便是见多识广的刘皇帝,也有种耳目一新之感。
城池还是那座城池,变化的,主要在人,在士农工商。事实证明,在城市的发展上,还得看汉人。
过去,因为大汉早期的战乱破坏,后来又处汉辽对峙一线,幽州城的发展,是受到了极大压制的。
幽州还在燕藩治理下时,算上军队,其人口也不足十万。然第一次北伐成功之后,正式归治朝廷,周遭关防巩固,边患威胁大减,幽州就像解除了身上那道无形的枷锁一般,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燕山首府,在朝廷的扶持下,成为北疆无可争议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再加上地理交通上的优势,都成为了幽州的快速发展的基础。
因此,刘皇帝再临幽州,见到的是一片人烟稠密、商旅辐辏、百工兴旺的繁荣景象。楚昭辅此前汇报过,到开宝八年初,幽州的常住人口,已然攀升至二十一万余众,这已经恢复到当初在辽国统治下的巅峰阶段,并且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当然,因为北伐战争的缘故,此时的幽州,是不可能不受影响,相反,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大量的人财物力资源,都在官府的主导下朝着战争方面倾斜,也就造成了民间物资的缺乏。
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粮米油盐面肉布柴等生活物资价格的上浮,使得普通士民的日子有些难过,当然,有弊便有其利,市场的饥渴刺激了更多商贾前来,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想尽办法,在有限的运力下,往幽州城输送了很大一部分物资,满足了幽州士民的生活需求。
这样的繁荣,并不是楚昭辅等主政官员想看到的,大汉百姓的忍受能力是很强的,但终究是有限度的。半年可以,一年勉强,到第二年就得陷入萧条了,等时间再久一些,百姓生计必然困苦维艰,民怨积攒到一定程度,就该出现骚动了......
而为了支持这场浩大的北伐战争,朝廷不可能一边维持着前线数十万大军的海量消耗,一面还保证后方百姓和谐安定的生活。
因此,主政的官员们,并不愿意看到大汉长期保持着大规模战争的状态,离战场越近,官员们的忧虑就更重。
燕山道就是如此,即便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幽燕百姓有近半数的时间,都面临着时局的动荡,承受着或轻或重的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