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章 梳理内政(1 / 2)

加入书签

军政府的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新的管辖区,政令要想施行下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总要有一个过程,留出足够的时间给百姓去适应。

不仅仅是百姓,新上任的官员也要适应自己的岗位。

董书恒在会上仅仅提出一点,那就是要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管。严格落实异地为官的政策,防止地方官跟地方大族勾结的情况发生。

现在的淮海军政府这一块,基本上已经完善。目前淮海军没有省一级的军政府,各府的军政府直接向淮海军军政府总部负责。

一方面,淮海军中还缺乏那种独挡一面的省级行政官员。另一方面,淮海军现在的地盘就那么多。直接管理到各府完全能够管理得过来。

在一些重点发展的地区,改府为市,比如现在在上海地区,淮海军就成立了上海市。

市这个名称以后在淮海军的辖区将是一个特殊的地域称号,必须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获得。

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还得益于现在淮海军有电报线路跟各个地方联通,给管理上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说到电报线路,现在董书恒正在筹划一条到远东的电报线路。

这条线路需要通过从山东半岛的胶东地区铺设一条到朝鲜的海底电缆。

正好满清朝廷下令各地搞洋务,山东巡抚桂中行趁此机会上奏折要建立一条电报线。这样山东部分的线路就解决了。

朝鲜那边,见识过了淮海军的舰队,更是不敢忤逆淮海军。

最近朝鲜的形式也传到了董书恒的耳中。

对于朝鲜半岛现在的乱局,董书恒乐见其成。朝鲜跟清廷一样保守,这让淮海军在朝鲜倾销商品一直不是很理想。

虽然淮海军可以在釜山港自由活动,但是也仅限于釜山。

朝鲜的内陆百姓基本上还是过过着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他们需要购买的商品不多。

购买淮海军商品的主要是朝鲜的达官贵人们。但是这些人毕竟有限。

现在朝鲜打起来了,正是淮海军赚钱的好机会。

董书恒已经派人去跟林凤祥以及朝鲜实际上把握朝政的安东金氏接触。

在平壤的林凤祥一直在等着淮海军的人上门。

果不其然被他等到了。

他待淮海军的特使非常客气,一点都看不出来双方是敌对关系。

林凤祥首先提出的就是换回自己和手下太平军的家属。

关于这一点,淮海军特使没有一口答应,目的自然是要讨价还价。

不过淮海军对林凤祥还算客气,没有直接让林凤祥用现金来换。

毕竟林凤祥手中缺钱,而淮海军并不那么缺钱。

淮海军特使提出的条件是,每一名军官的家属要100名朝鲜苦力来换,每一名普通士兵的家属,要10名朝鲜苦力来换。

而且男女都要。虽然交换的比例很高。但是林凤祥这边还是同意了。

因为林凤祥的手中恰巧有大量的朝鲜人俘虏。

淮海军要这些人当然是要放到远东还有黑龙江流域。

虽然淮海军自己也在移民,但是远东和黑龙江流域的面积实在是太大了。

放个几千万人过去都不算拥挤,而且这些朝鲜苦工比较温顺,他们还跟华夏大陆的百姓一样勤劳。

可以说是比较优质的劳动力。

将这些人搞到远东,可以将一些辛苦的工作交给他们。

这样移民过去的汉人就可以分出更多的人参加军事训练。

不仅是在朝鲜,远东新提拔出来的日本仆从军也通过商队从日本迁来大量的佃农,帮助他们耕种自己分到的土地。

而那些最初到达远东的萨摩藩俘虏则成为了专业的仆从军,不需要在参加农业生产。

这些日本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这里除了冷一些,其他方面都比日本要好,即使是那些佃农,他们的生活也比在日本国内要好。

董书恒还专门让情报人员调查对比了林凤祥和安东金氏之间的力量对比。根据情报,董书恒发现林凤祥现在实际上处于弱势。

安东金氏的反击是慢了一些,但是林凤祥毕竟是外来势力,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大族就是不满金氏专权,但是还是会跟在后面一致对外。

所以董书恒决定有必要对林凤祥给予一定的帮助。

他的帮助很简单,就是卖给林凤祥5000把燧发枪以及100门老式火炮。

当然了,林凤祥要拿真金白银来买。这点枪炮的钱林凤祥还是出的起。他在外面转战了这么久抄没的大户也不少,手中还是有很多金银的。

金氏那边也提出了购买武器,淮海军的人也同意了,但是交货的时间,淮海军这边会进行控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