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八章 喜报(求月票,求推荐票!)(1 / 2)

加入书签

纽西兰的议题好了。

接下来就是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事情。

其实在东华帝国控制了麦哲伦海峡,更是在后面与廷根联邦签订了保护协议,成功将势力渗透到大西洋之后就注意到了马尔维纳斯群岛。

这个岛屿的位置非常特殊,跟纽西兰相似,也是孤零零地悬在那里。

廷根联邦、大嘤帝国、弗兰西、西班牙、尼德兰人都曾想要占领这里。

不过最后还是被海上实力更强的大嘤帝国给控制了。

这座岛屿在之前的主要作用就是给那些捕鲸船作为休息的地方。

岛上的风很大,年平均气温只有七八度,而且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这个温度。

很显然,这里不适合农业生产,只能建设牧场。

但是岛屿周围栖息着大量的海豹、海象。

这些动物的油脂和皮毛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就连北边米利坚的捕鲸船都会跑到这里来。

这么重要的地方东华肯定是倍感兴趣的。

这个群岛全境由两大主岛和200多个小岛组成。

海岸曲折,地形复杂,岛屿北部以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为主,最高峰达705米。岛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缓。

两主要岛屿的北部有东西走向的山脉,沿岸许多溺河谷形成有屏障的海港。覆盖着泥煤的宽阔峡谷流有许多小河。

那些天然海港是良好的船只抛锚地。

岛上的草原适合放牧。牧民可以用山谷中的泥炭作为燃料。

岛上的动物资源丰富,不说数百种的海鸟。这里还有五六种企鹅,南岸还生活着大量的海狮。

岛上的动植物资源还好,东华帝国不缺,但是这里的天然海港却是要控制在东华手中。

这些海港是再好不过的临时驻泊地。

因为这里距离东华在麦哲伦海峡东段的东门港只有不到五百公里的距离。

所以东华帝国想要掌控大西洋的西南部,就必须要控制这个岛屿。

不过之前的几年时间,东华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陆地上的战争。

在海上主要是经营麦哲伦海峡,就是将势力延伸到南阿米利亚大陆的东南海岸也是在最近的事情。

现在东华海军的大西洋舰队才刚刚成立,其实就是从原本的海军中分离出来的一半力量。

原本“抚远号”的舰长刘忠云现在负责大西洋舰队,手下有两艘驱逐舰以及四艘护卫舰。

原“镇远号”舰长杜坚毅负责太平洋舰队,手下的力量与刘忠云的差不多。

另外,东华海军还有一个海上警备区,专门控制着麦哲伦海峡,就是范子涵指挥的鱼雷艇支队。

在情况复杂的海峡之中没有什么舰艇比鱼雷艇更适合在这里作战了。

另外,东华还有一些由老式军舰组成的海上警卫队。

聂大华现在基本上不直接在舰队上指挥作战。

他长年呆在海军司令部,总领全局。

他有一个目标就是东华海军有一天也能够北上加勒比海,与欧罗巴各国海军在那里一争高下,让东华海军成为大西洋海域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复兴五年下半年的时候,新组建的东华帝国大西洋舰队北上加勒比海对大嘤帝国进行破袭战就是聂大华的一次尝试。

不过时间不长,东华海军就撤了回来。

因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嘤帝国、弗兰西、西班牙、尼德兰、葡萄牙等欧罗巴国家都有自己的势力。

他们对东华海军的到来非常排斥。

虽然东华海军不针对第三国,但是他们拒绝给东华提供补给,还会为嘤军提供情报。

再后来,嘤军派遣了一支小型铁甲舰队来到加勒比。

打了东华海军一个伏击。此战,东华海军大西洋舰队吃了不小的亏,就连旗舰“抚远号”都受伤了,回来之后修养了大半年时间。

之后,东华海军大西洋舰队就老老实实地扎根在大西洋西南部海域。

东华帝国还在帝国册封的特胡尔切公国东部沿海地区,后世格兰德湾圣克鲁斯港的位置建设一个母港。

按照当初东华帝国与特胡尔切人达成的协议。帝国可以开发这里的港口。

这些殷地安部落自己只会放牧,也不在意这些港口。

况且开发港口,还能够对当地的经济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提高特胡尔切人的生活水平。

董书同给这个港口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大西港”。

不过这里现在只有一个海军基地,帝国还要慢慢向这里移民,才能将这里建成一座城市。

既然大西港建了,那么在东边隔海相望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就不能继续被嘤国人窃据了。

虽然之前没有对这里动手,但是东华还是对这里进行过必要的侦查。

董书同知道,嘤国人已经在东岛上建立了一个一千人左右的定居点。

因为东华的威胁,岛上的兵力也增加到了一个团。

不是嘤国人不想放更多的人在这里,而是这里实在太过偏远。

嘤国人在这里驻军的话,补给的消耗非常的大。

相对来说,东华就要有优势的多,从东门港到马尔维纳斯群岛只要一天的时间。

董书同主持议政,见到大家对于纽西兰的战略没有异议了。

于是提出了下一个议题:“诸位,马耳维纳斯岛的情况,刚才已经跟大家介绍了,这里我们之前就有过作战计划,不过因为事情太多,一直拖延到现在。”

“嘤国人现在已经将这里作为进入太平洋的跳板,以后他们必将会更加注重这里,可以预见今后他们将会在这里投入更多的兵力。这里距离的们的东门港实在是太近了,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所以这里必须要控制在我们手中。”

这次是聂大华先说话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