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危机来临(1 / 2)

加入书签

元载的这个计划,很可能会让山南西道的数十万百姓陷入内战之中,但对于确保京畿道和山南东道的安全和平叛大计却是很有帮助。

代宗虽然是个有原则的人,但也不是迂腐,思索了片刻,点头表示了认可:“元卿,接着说!”

“是。”元载点头继续说道,“举措之二。便是尽可能地调动兵马前往大散关驻防,以防出现意外或是前面的举措来不及见效。目前能够抽调出驻守的兵马,也只有正禁卫军,以及屯扎在陕州和武功等地,总数约在两万五千人上下。这本来是准备用来作为平叛的预备队,但眼下只能用他们来解燃眉之急。”

“恩。”代宗颔首说道,“元卿,你看由谁来统领这些兵马驻守大散关?”

朝廷里的主要将领都已参加了平叛,留驻后方的将领可堪统领大军实在不多。

安太清虽然是个不错的人选,但他的身份却有些尴尬,而且目前正处与叛军的决战时期,有些事情很难保证。

“卫伯玉将军擅长治军,兼资勇略,正是统军驻守大散关的绝佳人选!”元载略一思索后回道。

“卫伯玉确实很适宜!”

卫伯玉在天宝年间,进入安西都护府,屡立边功,迁员外诸卫将军。唐肃宗即位后,授神策军兵马使。乾元二年,大破史思明部将李归仁,授右羽林卫将军,迁神策军使。上元二年,大破史朝义叛军,进位特进,册封河东郡公。

由于这段时间长期执掌禁军,代宗一时间才没想得起卫伯玉来。

但此刻,一经元载提起,代宗就毫不犹豫地表示了认可。

“陛下,最好再往山南东道安排一个统筹军政全局之人,一则可以应对山南西道的变乱,更主要是确保平叛的顺利进行。”见代宗再次认可自己地提议,元载接着说道。

代宗点点头。目光在厅内四人身上巡顾一圈,最后落在了张献恭身上:“张卿家,你可愿往山南东道一行!”

张献恭智计出众,而且在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都是声望卓著,更曾有过统领一方军、政要务的经历,确实是担当此重任的不二人选。

“固不敢辞!”

“陛下,最好再遣使联络西川节度使裴冕,请他在有必要时,对山南西道形成一定地震慑!”在元载计划的基础上,裴遵庆补充说道。

“嗯!”

一个时辰后,一连六、七只信鸽冲天而起,分别飞往不同方向。

上元三年九月二十五日,神策军使卫伯玉统禁军南下,集结了部分兵马后,前往大散关驻守。

与此同时,秦州刺史安太清统新军一万五千人,先期开赴大散关等候卫伯玉。

鲜于叔明奉命在秦州一带大量征募新兵。

“铛铛铛……”

急促的鸣金声响起,攻城中的唐军士卒带着阵亡、负伤的同伴,如潮水一般退却了下去,迅速而有序。

不多时,战场又恢复了宁静。

若不是城上城下到处残留的血迹,和空气中那弥漫难散的血腥气息,根本不会有人想到这里不久前还在进行着激烈的拼杀。

(本章未完,请翻页)

新安东城楼上,松了口气的叛军士卒一面忙碌地将伤亡的同伴抬送到城下,接受诊治,或是直接入殓;一面朝城上运送着守城需要用地物资,石头、油料、箭矢……

在许季常、李立节等人陪伴下,史朝义一路慰问着受伤的士卒来到了城楼上。

走到城楼的外沿,史朝义扶摸着凹痕累累的女墙,目光深邃地眺望着城外。

在唐军连续七、八日地进攻下,环绕新安的那条三丈多宽的护城河已经被填得七七八八。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再是一条河,而是一段一段的小沟。

在距离城脚约二百八十步的地方,两条全新地壕沟赫然在目,每条都大约有一丈多宽,彼此间的距离不到两步。

比较奇怪的是,这两条壕沟不是完整地,被分成了一段一段。大约每一百步就会断开来。每段之间隔着十步的平地。

当唐军刚开始挖这两条壕沟的时候,史朝义还感到有些莫名。但等到壕沟初见规模时,史朝义脑中灵光一现,猛地会悟了对方的意图。

新安的守军中,有六千余骑兵。新安附近较为平坦的地形,正是骑兵发挥威力的绝好舞台。

如果将这些骑兵集中起来,利用夜色对准某一个方向的唐军突然发动攻击,就算无法击溃敌军,无法突破重围,但能给唐军造成极大的威胁却是毫无疑问的。

而唐军挖掘地两条壕沟。正是为了限制叛军骑兵,甚至是叛军步卒地突围攻击所用的。

面对这两条紧紧相连的壕沟,叛军骑兵如果出城发起攻击,只能从对方刻意留下地壕沟之间那一段段宽度只有十步的平地通过。

这样一来。骑兵冲锋的威力就被削弱了一大半。

但对于唐军,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利用射程超过三百步的新型投石车,他们完全可以先压制住城楼上的叛军霹雳车,继而在通过壕沟后再整军攻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