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暴风雨前(1 / 2)
代宗在汉中留了五日,专门与从远处赶来的崔造、韩滉商谈他们前往恒州接替严庄辅佐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一事。
眼下,待在恒州的严庄算是以破釜沉舟之心公开承认了自己的身份,甚至不惜背上了不孝之名。
正如代宗前面所说,再让他留在恒州,确实也有些为难人了。
恒州的局势正逐渐趋于稳定,尽管仍有伪燕军细作时不时煽风点火制造混乱,但基本已难有大作为。
可以说,严庄已经相当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让他返回长安,正当其时。
代宗对崔造的才能和稳重很是放心,比较担心的是韩滉。
韩滉在齐王李倓麾下参谋军政大略的时候虽然数次瓦解了来自吐蕃的阴谋,但是特别喜欢用谋弄险。
性情日见稳重的齐王,对自己的这个幕僚颇为看重,以最严格的要求对待他,以此磨炼韩滉的心性并增长他的经验见识。
应该说韩滉也没有辜负齐王的期望,展现出了相当卓越的参谋才华。
眼下吐蕃也没了进攻的想法,再加上有杨天佑的支援,让西陲安宁了不少,韩滉和乔琳都可以出动。
但他毕竟年轻气盛,容易冲动,离独当一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有人在旁提点约束。以前是杨错,而李宝臣和他毕竟有差别。
年岁稍长的崔造应该是个不错的对象。
但饶是如此,代宗还是特地与韩滉进行了一番单独的促膝长谈。
杨错虽然不知道代宗说了什么,但再见到韩滉时,他强作平静的表情下掩藏的兴奋丝毫瞒不过杨错的眼睛。
不过,杨错对于韩滉能够再次发光发热,感到非常的高兴。
代宗返回长安的前一天,崔造、韩滉先一步动身前往恒州。
他们首先将经京兆府进入相州,而后由屯兵相州的辛京杲派遣兵马护送,走太行山路抵达恒州。
这一路道路虽然有些崎岖,但所经之地都在唐军控制之中,安全上不存在问题。
前往恒州之后,崔造的官职将是左司员外郎,兼领成德军节度使府长史,韩滉则出任成德军节度使府行军司马。
杨错并没有随代宗一同返回长安。
正在回师的陇右大军,西川的人事更迭等一系列事务,特别是西川刚经历过一系列巨大变动,都需要杨错坐镇稳定局面。
与此同时,由恒州而来五千匹良马业已到达陇右道,再过几日就得派人过去接收。
李宝臣夺回恒州所带来的一个极大便利,就在于唐军不必再为战马而发愁。
在去年的北伐战事中,风骑军的伤亡很大,人员地损失还不难补给,战马的缺乏却是让人束手无策。
而河西等地养的马,又都需要供给本地之用,组建庞大的骑兵,防止吐蕃,甚至是回纥的骑兵袭扰。
这没有一定规模的骑兵,是完全不行的。
近几年来,杨错虽然在其他地方也开始尝试着养马,但培育出的战马用来负载运输倒还罢了,用来配备骑兵冲锋作战,却是根本不适宜。
随着李怀仙的覆灭,从幽州补给战马也已失去可能。
为了补充风骑军的损失,几乎已经用尽了唐军的备用战马。
在这样的情况下,恒州的夺取正如久旱地甘霖一般。
恒州本就是大唐三大良马产地,北疆马更以高大、冲刺力强而闻名,是绝佳的战马品种。
正是凭借北疆马的强悍,张忠志才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纵横北地,威震中原。
这五千匹北疆马只是李宝臣筹措而来第一批战马,日后只要蓄养情况良好,还会源源不断有战马过来。
广德二年十一月十八日,代宗回到长安后,主持的第一次朝会上,决定接纳武陵蛮大首领容鹤洞主的归附,合并施州、溪州、辰州等三州设安蛮将军,统一管辖武陵蛮。
容鹤洞主被授第一任安蛮将军。
日后,每任安蛮将军都需经朝廷正式任命。
恢复黔南诸州名存实亡的亭里制度,并且由朝廷任命各蛮部首领出任县、乡、亭官员,授予印信、封赏爵禄。
此外,朝廷将于黔南三州开办专门面向武陵蛮的官学,设五经学、农学、算学、律学四科,教导汉人文字,传授农桑技艺。
同时,朝廷诏令荆南节度使府提供三千石粮食。以解决武陵蛮的燃眉之急,并于朗州、韶州二州开蛮市。
设有司专职管理,准许蛮人以皮货、铜铁矿石、茶叶、药材、金银玉石交换包括粮食、农具在内的各种民用物资。
十一月下,幽州的最新战况传到了长安,随即又经长安传递至汉中。
面对再不留余地的史朝义,李怀仙虽然借助地利拼死顽抗,并向渤海国求援,但还是无可逆转地走向了穷途末路。
隐藏幕后的刘展虽然也借几位充当内应的幽州官员献了多条计策,但无奈李怀仙自己昏招迭出,令刘展也只能感叹回天无力。
至十一月上,伪燕军包围范阳。
尽管李怀仙厚着脸皮想要乞降活命,史朝义却没有给他任何机会,直接将使者的首级送回了范阳。
面对这内忧外患,尤其渤海国的援军被史朝义设伏屠戮一尽之后,李怀仙彻底失去希望,与其弟李怀忠携全家老小饮鸩自尽。
与之一同自杀的,还有他的部将、实际主持战事的朱希彩。
城内其余官员以朱泚、朱滔为首,用李家兄弟首级再次向史朝义请降,获允,幽州由此而平。
察觉到情况不对,刘展先一步登上海船,南下回到了青州。
李怀仙的覆亡,标志着割据势力又被消灭了一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