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银币兑换(1 / 1)

加入书签

银行开业第一天,围拢在银行周围的大都是看热闹的吃瓜群众,真正选择存钱的百姓很少,一方面是大家都在观望,看看银行说的存钱给利息是不是真的。另一方面就是老百姓还都是很穷,谁也不愿意拿出自己的血汗钱去冒这个险。

银行的开业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朱瞻基却一点儿都不着急,等到第一批存款的人尝到甜头,后续存钱的人会越来越多。

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放贷,只要有人急需用钱,自然会想到来银行碰碰运气。

与此同时银行还推出了银币兑换业务,所有人都可以拿自家各种形制的银块来银行进行免费兑换。

银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好评,毕竟比起黑乎乎的银块,白亮亮的银币看起来更吸引人。

反正是免费兑换,一两换一两,咱也不吃亏,而且这银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好计算,省去了用称称重的麻烦。

用称称重总会出现一些重量上的争议,商家与顾客都是不胜其烦。而银币上面已经标注好了重量,一两就是一两,一钱就是一钱,找零都非常方便快捷。

尤其是商家在使用过银币之后,发现了这银币的便利性,更是不愿意再使用块状的银子。

银币的使用以一种让朱瞻基感觉不可思议的速度在普及,朱瞻基为了确保兑换,可是提前备足了一千万两的银币。

然而这一千万两的银币没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兑换出去,造币厂为了供应市场的需求,开始全力制造银币。一个月的兑换下来,光是银铜差价就让朱瞻基足足赚了一百万两银子。

这还真是暴利啊!朱瞻基不禁感慨,难怪后世那些开银行的哪一个都是富甲一方,甚至都可以称作富可敌国。

赚取到利润的同时,朱瞻基也发现了这里面的隐患,若是士绅大户也发现了这铸币的利润,纷纷私造货币怎么办?

这种私造的货币,不仅质量上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会影响到皇家银行的信誉,毕竟在货币市场上有一种现象叫做劣币驱逐良币。

老百姓花钱的时候一定是先把手中破损的钱花出去,然后才会花好的钱币。时间一长好的钱币就会沉淀在百姓手中,市场上流通的都是劣质的钱币。

为此朱瞻基下了一道措辞非常严厉的圣旨,大明的造币机构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明皇家银行,任何其他人私自造币一经查处——诛九族!

这道圣旨公开刊载在了大明邸报上,不敢说做到了人尽皆知,也做到了大明有点儿身份之人都知道了皇帝的这份旨意。

没有人会怀疑皇帝的决心,虽然他们现在看不到造币的利润点在哪里,不妨碍他们知道造币是有利润的。

不然以皇帝那商贾的性子,怎么会如此强硬的做出表态,朱瞻基的这份圣旨不但没能够阻止造假的出现,而且还给造假者提了醒。

未来的好长时间,锦衣卫与东厂都在为抓捕造假者而奔波。

造假者很容易就能知道银币利润的秘密,银和铜的熔点不一样,只要放在火上一烧也就一清二楚。

不过由于造假者并不知道宝源局造币厂的银币是冲压出来的,他们还是使用模具铸造,制造出来的成品不但外表光泽度不够,就是银币上那些防伪的标志也是粗制滥造。

用过真银币的人一眼就能认出真假,不过即使是是如此粗制滥造的银币依然有市场空间,甚至一些奸滑的商人故意使用伪造的银币。

老百姓拿到这些伪造的银币去交税,结果被官府拒收,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打击伪造货币,一方面是维持大明皇家银行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是保护百姓避免弥受损失。

在锦衣卫与东厂联合执法下,连续端掉了多个造假的黑窝点,将这些黑窝点连根拔起,并且牵连了他们的九族亲族。

皇帝的重拳出击,让这些想捞偏门的人明白过来,皇帝是真敢杀人的。

同时邸报上公开刊登出,只要造假者亲族举报造假者,不但不会受到惩罚,还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就这一条可就让造假者,不敢轻举妄动,你造假获利亲族不一定有好处,可是犯了事亲族却要跟着倒霉,人家凭什么不举报你。

群臣没有想到一向表现的仁慈的皇帝突然亮出了锋利的獠牙,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敢于私铸银币、有能力私铸银币的人是什么人,背后又站着什么人其实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事。

无非是都想着皇帝吃干的,大家伙怎么也得跟着喝点汤吧。没有想到皇帝做的这么绝,不但连汤都没喝上,而且锅都让皇帝拔了。

这些参与了私铸银币的人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偏偏这时候发现了宗室中竟然也有一家在私铸银币。

锦衣卫在南昌查到了改封到南昌的宁王府在私铸银币,而且数额巨大,劣质的银币不但开始在江西布政使司流通,甚至还流通到了相邻的省份。

群臣顿时来了精神,不让老爷们挣钱,那老爷们就弹劾你家里的人,看你皇帝怎么办?

若是皇帝不处理你家里的人,那就难以服众,文官们就有话说,你是皇帝不假,可是你总不能杀光天下人吧!

若是处理的宗室,别说是杀人了,就是夺爵圈禁都会有人职责皇帝不顾亲情,刻薄寡恩,连亲人都如此对待,更何况是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外人。

一时间弹劾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入内阁,又被内阁转入乾清宫。

乾清宫中朱瞻基看着这些送进来的奏疏,表面上大发雷霆,心中却是暗暗高兴,正愁着如何敲打这些藩王呢,宁王居然自己送上门来了。

“范安!”

“奴婢在!”

“把所有弹劾宁王的奏疏打包起来给宁王送去,交待去传旨的人,给朕傲慢一些,不要怕得罪宁王。朕现在很想知道宁王会给朕一个什么样的解释?”

“是!”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