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太上皇纳税(1 / 2)
朱瞻基最理想的社会是小城市模式,一个城市的规模在百万人口左右,人口太多就会出现大城市病,人口太少又无法支撑起一个城市的工商业。
不过在大明目前的这个阶段,整个大明能够达到百万规模的城市也是屈指可数,这些城市要么是京城、南京这样的政治中心,要么就是上海、广州这样的经济中心。
而乡村的人口应该尽量减少,规模化的种植才能降低种植成本,多余的人口可以进行移民到海外扩展大明百姓的生存空间,可以进入各个城市成为城市百姓,为大明的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
大明现在已经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现象,所有的大城市都集中在了东南沿海一带,若是朝廷不进行适当政策倾斜,未来的大明,东部发达的城市就会产生虹吸效应,大量的资本,人力资源都会向东部跑。
这就会造成东部越来越富,西部越来越穷,要想解决这一困境,朝廷就必须要出手在西部大力发展几个重点的中心城市,带动西部的发展。
同时这也是为了大明的百年安全,所有的工业都集中到东部沿海,真要在未来发生大的战争,东部沿海地区绝对是首当其冲。
没有战略纵深,没有大后方,只要被打掉最发达的地区,大明就会彻底崩溃。别说是朱瞻基,就是任何人也不敢保证大明永远都会站在世界的顶端。
天津的重工业必须要一步步的向西部资源优厚的地区转移,尤其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武器制造更是要放到大明的大后方去,这是未雨绸缪。
这样的大后方建设,短时间都是纯投入没有任何收益,指望个人投资根本就不现实,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的投资。
西部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资源要比东部沿海地区丰厚,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原材料在西部都能找到。
劣势是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太薄弱,要想发展西部的工业,首先就要解决西部的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就是道路交通。
若是之前依靠畜力的运输,大明朝廷想要改变西部的经济基础有些困难,现在有了蒸汽机,有了铁路,这就有了开发西部的基础。
这就是科技对地理环境的改变,有了铁路,就会让运输成本降低,西部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可以通过铁路快速运到东部港口。
这些想法都是未来几十上百年大明朝廷需要完成的任务,已经不是朱瞻基所能左右,他只能将这些思想写成著述交给自己的儿子,做为儿子执政的参考。
做为大明朝第一个新式房地产项目,朱瞻基与王二挑选了一个距离天津工业区十五里远的一个名叫小王庄的小村子。
选择这个村子的原因是这个村子的百姓大多数百姓都在工业区的工厂工作,其家属在家里务农种地,种植一些瓜果蔬菜向城市提供。
比起靠近工业区的村子能够吃到房租红利,快速富裕起来相比,这个叫做小王庄的小村子却相形见绌。
这样的村子对于拆迁谈判更容易一些,只要给予一定的好处大部分百姓都会赞同拆迁,尤其是官府承诺官府会为失去土地的百姓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保证百姓的生计。
拆迁这样的村子,需要很长时间的谈判,住宅用地与耕地要分开,有多少耕地划为住宅用地,有多少土地是必须要用作耕地,保证农业供给。
同时这些由官府买下来的耕地要怎么经营,要怎么保证村民的工作机会,这些都需要慢慢进行论证。
朱瞻基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将精力全部耗在这种琐事上,因为朝廷已经收到太上皇返回大明的消息,迎接的官员已经在来的路上。
大明如今京城与天津之间的交通非常地方便,火车差不多三个时辰就能到达,虽然比起八百里加急还差上些意思,不过日常的人员来往已经非常地密切。
朱瞻基就在天津的巡抚衙门等候朝廷派遣的迎接队伍,不是他想要摆这个排场,而是这一次并不必须要做一次秀,不然百姓怎么会相信海外到处都是黄金呢。
朝廷派来天津迎接太上皇的正使是内阁辅臣弋谦和于谦,唐三任致仕之后,周忱如愿以偿地当上了首辅,论资排辈王骥便成了次辅,不过王骥远在大西北为大明开疆拓土,等到回来之后,封爵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
同时又将况钟选入内阁,保证内阁一直都有五位阁臣共同理政。
王骥不在弋谦就成了仅次于周忱的存在,朝廷便将这两位辅臣一同派出来迎接太上皇,本来皇帝是想亲自到天津迎接父皇,可是却被大臣以于礼不合为由拦了下来。
两人都是太上皇的旧臣,见到太上皇后,自是感觉非常的亲近。尤其是于谦,历史上的这个时候正是他力挽狂澜挽大明之大厦将倾。
这个时空却成了太平辅臣,与唐三任和周忱相比,既没有唐三任务实,也没有周忱勇于任事。看起来只是忠于操守的普通官员。
这还真是时势造英雄,每个人的潜能是在被逼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才能激发出来。
“臣弋谦(于谦)拜见太上皇陛下!”在巡抚衙门辕门外的广场上,两位内阁辅一齐向朱瞻基行礼。
“两位不必多礼,税务部的官员来了吗?”
“按照陛下的要求,税务部新任尚书亲自来了!”
“那就有劳税务部的臣工,清点一下朕带回来的黄金,一共十五万两,在金山封箱贴上封条之后,再无人打开。”
“臣新任税务部尚书刘承江拜见太上皇陛下!”
朱瞻基看了一眼这个行礼的年轻官员,一眼便认了出来,抬手虚扶道:“朕见过你,你是当年在云南的那个建水州判。”
“回陛下!正是微臣!”
“好啊!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成长为朝廷栋梁之才,朕知道你在西南苦干了十多年,对西南的改土归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陛下谬赞了,臣不过就是将政务学堂所学的知识用在了实践上,当不得陛下如此夸赞。”
朱瞻基指着刘承江哈哈大笑道:“你们听听!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政务学堂每年毕业上百人,为何只有刘承江脱颖而出,一方面是他天资聪颖,另一方面是他在学堂里明白了什么叫做脚踏实地。
大明朝所有的官员若是都能脚踏实地为国谋福、为民谋利,我大明将会达到怎样的高度,朕都不敢想象。”谷摵
“陛下放心,除了小部分无耻之徒,大部分官员都是尽职的。”眼见周围看热闹的百姓越来越多,弋谦担心太上皇一时口快说出一些不利于官员之话,赶紧出声打圆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