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派拉蒙裁决(2 / 2)
高法认为,纽约地法提出的这种制度根本没有可行性,更糟糕的是,为了监督八大是否在执行这种制度,不得不浪费人力物力,投入到旷日持久的对八大的日常操作跟踪中。
这么干太不划算了,还不如想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
这个好办法就是把影院从八大的大片厂中永久的剥离出去,只要制片、发行和放映不在同一家,那之前八大的垄断做法自然不攻自破。
最终八大剥离影院的过程持续了三十几年,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完成,倒是那些在发行操作中的非法手段,消失的非常快。
按照高法的要求,电影发行不再是多部影片一起打包,而是每部影片单独谈判,根据影片的质量,对所有影院一视同仁。
反过来,影院也不许对发行商区别对待。
不过南易看着手里关于当初高法提出的策略,这其实也是有漏洞的,难怪现在八大中的好几家又开始对影院虎视眈眈。
八大按照高法的要求,分拆成一家影片公司和一家院线,双方不得互相干涉对方的运作。
如果影片公司希望重新进入放映环节,或者院线想进入制片发行环节,都需要向高法陈情[陈述情况],只有被鉴定为不妨碍行业内竞争,高法才会批复。
这里就有点扯淡了,只要两家公司还属于同一批股东控制,虽然做起来没有以前方便,可互相照顾一下还是比较容易的。
不过尽管如此,这也造成了八大对电影发行渠道的控制减弱,所有影片得到了比以前更公平的竞争条件,独立片商的影片又更多的机会进入影院。
这也就造就了现在好莱坞的独立片商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不过这种情况等里根上台以后就有所变化,里根奉行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托拉斯垄断的监管非常松,他推行小华府、不干涉、效率优先的政策,相当于把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颠倒了过来。
《舍曼法案》在这个时期,也被重新加以理解,一些过去被认为是垄断的行为,现在却合法了。
这就预示着大兼并时期的来临,从进入八十年代开始,羙国的公司合并案件发生了不少,很多公司都在低调或高调的大肆扩张。
八大自然也嗅到了里面的机会,1980年的时候,里根还没有入主白宫,勒夫氏院线就向高法申请重新开展他们的电影发行业务,万万没想到,高法居然批准了。
虽然有一些附加条件,勒夫氏不能放映自家的影片,尽量不要和派拉蒙裁决发生冲突等等。
勒夫氏院线几十年前其实是米高梅的一家子公司,这么一来,勒夫氏又变相的回到米高梅的怀抱。
1981年,哥伦比亚购买华得理瑞德院线48%的股份,同样获得许可。
1983年,cbs、hbo和哥伦比亚影业联合创办三星影业[tristar],因为他们的合并被认为可以增加电影业的内部竞争,也没有遭到阻止。
毕竟,三家公司都是制作和发行公司,并不涉及院线。
可在不久之后,三星影业就开始兼并勒夫氏院线,这个做法居然也得到了高法的鼓励,最近这段时间,独立影院的老板们就开始跳出来了,呼吁废除派拉蒙裁决会危害电影行业的自由竞争,最终损害的是观众的利益。
可他们的呼吁,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三星收购勒夫氏的成功,犹如是打响了八大反攻的第一枪,霎时间,八大就内部吞并,从八大变成了七大。
接着一个个蠢蠢欲动,华纳兄弟大打出手,一下子就购入了多家院线的股份;派拉蒙斥资三亿美金,一下子就收购了百多家影院。
然后骚操作开始,华纳向派拉蒙拥有的院线注资,两大之间开始强强联合。
其他的几大,除了20世纪福克斯,其实都在互相串联着,目的很简单,独立片商和院线都得仰他们的鼻息,独立电影必须交给七大的其中一家来发行。
否则,就自己一家家的去跑电影院吧,看看有多少人会搭理。
这就保证了七大能够吃到好莱坞电影行业里最肥美的那块蛋糕,独立片商只能吃剩下的。
要是一个独立片商认为自己的影片的潜力很好,那就必须交给七大的其中一家来发行,不然就是片子再好,也没有机会拿到很高的票房。
南易拿出计算器,计算了一下院线的投资回报周期和回报率,又算了算以后影院重新装修和放映设备更新的投资,计算的结果,他并不看好在北美投资院线,回报周期太长,回报率也不高。
倒是可以考虑在亚洲,特别是内地投资一下院线,那里的回报率会比较高。
方氏集团在东亚的方氏广场建设计划已经启动,在东亚,方氏很快就能组建起一条院线,港片受欢迎的时候就多放港片,等不行了,就无缝对接好莱坞大片。
“爸爸,你尝一下看看味道好不好。”
南若玢用烧烤叉叉着一块不小的鸵鸟翅肉,来到南易身边。
“你在逗我呢,你才熏了多久,鸵鸟肉起码要熏上一天一夜,拿来,让我闻一下。”南易接过烧烤叉,闻了闻,眉头就蹙紧,“你用什么木头熏的?”
“没用木材,用核桃炭熏的。”
“我……”
南易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这都过去两个多小时了,南若玢这个死丫头得用了他多少核桃炭。
“哈哈,爸爸,我骗你的啦,我用的是苹果树木材。”
“那你的手艺真的太差了,我一点果香味都没闻到。走,爸爸教你怎么熏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