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两尊神仙的偶遇(2 / 2)

加入书签

    当然了。

    如果你真想要第一时间掌握当天发布的期刊,还可以托人用传真的方式进行远距离传递,不过这种操作通常都是要正式发刊后才能进行,时间上未必就比分拣快多少。

    当三人走进收发室所在的这栋建筑的时候,边上的过道上同样还站着七八位不同年龄的男男女女。

    “这些也都是过来领取期刊的讲师或者教授。”

    陈省身一边走一边用【中文加密】的方式小声的介绍着其他人的身份:

    “那位长头发的女士叫做温蒂,一位意大利的音乐老师,上个星期我做了份猪血披萨后她就不怎么理我了......”

    “那个白衣服的老爷子叫做班扬明,看衣服就知道是高卢人.....”

    过了片刻。

    陈省身引着二人来到了一位最角落的外国人男子面前,用英文对李景均和小杨说道:

    “景均兄,小杨,和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史蒂文·温伯格先生。”

    “史蒂文是康奈尔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了两年博士后,去年刚成为伯利克的讲师。”

    “史蒂文,这两位是我的同胞,李景均教授和杨振宁教授。”

    温伯格原本正很安静的在看着一本书呢,闻言先是愣了两秒钟,旋即大喜的看向了小杨:

    “杨先生,真的是你啊!久仰了!”

    小杨乐呵呵的与他握了握手,表情不算生分但也谈不上热情。

    毕竟这样的场景他在获得诺奖后见过太多太多次了,已经养成了一颗基本的平常心。

    史蒂文·温伯格。

    这个名字小杨和李景均都没有听说过,看他这年龄估摸着也接近三十了,到现在才刚当上伯克利的讲师,今后有耀眼成就的概率说实话并不大。

    双方分开手后。

    温伯格却没有停下交流的想法,而是从身上掏出了一本小册子和一把笔:

    “杨先生,我能和你聊聊对称性的一些问题吗?”

    小杨眨了眨眼:

    “对称性?”

    温伯格用力点了点头:

    “没错,特别是SU(2)×SU(2)的结构应用方面的一些问题。”

    这一次。

    小杨看向温伯格的目光总算带上了一些....好奇。

    众所周知。

    小杨和小李虽然联名获得过诺奖,但是他们得到诺奖的成果是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所以一般人想和小杨聊天啊、搭上关系啊的时候,通常都会聊宇称不守恒的一些内容。

    但温伯格却不一样。

    他一开口就是SU(2)×SU(2)的结构应用,这可是涉及到了另一个框架的概念了。

….

    于是小杨很快也来了兴致,对温伯格问道:

    “史蒂夫先生,你对SU(2)的轮乘变化也有研究?”

    温伯格再次兴奋的嗯了一声,他没想到自己上个礼拜思考的问题就能遇到当事人:

    “我前一段时间一直在研究弱电对称破缺,我发现按照您的杨-米尔斯框架下进行计算,拉氏量的标量部分会多出两个很奇怪的带电比值。”

    “后来我又沿袭了强子中的盖尔曼-西岛关系Y=2(Q?T3),其中Y是hypercharge而不是weakhypercharge,T3也是fvorsymmetrySU(2)的isospin而不是weakisospin,但是似乎依旧有些不对劲......”

    小杨闻言哦了一声,朝温伯格伸出了手:

    “可以给我看看吗?”

    温伯格连忙将小本子递到了小杨面前。

    小杨找了个更加偏僻的位置坐了下去,用翘二郎腿的姿势开始做起了分析。

    陈省身和李景均见状,眼中同时闪过了些许讶异。

    作为小杨的忘年交,无论是陈省身还是李景均与小杨结识的时间都已经超过了十年,对于这位好友的性格也算是知根知底。

    说实话,他们不是没见过小杨认真的时候,但那些时候小杨对面坐的基本上都是欧美顶尖的物理大佬。

    这个年轻人几句话就能将小杨的兴致给挑动到这程度......有操作的呀。

    “......”

    就这样。

    过了几分钟。

    小杨方才再次放下了笔,眼中闪过了一丝凝重:

    “奇怪.....确实多了两个带电比值。”

    “如果用常规方法的话拉氏量中的汤川作用部分会将他们抵消,但用我和米尔斯老师推导出来的框架计算却又极其明显.....这里应该有个什么东西。”

    温伯格赞同的点了点头。

    这是一个非普世性的现象,所以必然是哪个理论角落存在着某个未被发现的东西。

    只是目前比较棘手的地方在于怎么确定这个东西的“身份”,又怎么明确它的物理意义。

    同时比起温伯格,小杨的心中还有另一个预感:

    这或许是补全杨-米尔斯框架的契机!

    他和米尔斯推导出的杨-米尔斯初版框架有问题,这是整个物理学界都很了解的事情。

    小杨和米尔斯最早构建这个框架的目的只是补充出一个规范理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数学延伸。

    规范理论早在19世纪的电动力学里就有,但人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只是视为一种数学技巧罢了。

    所以这些年小杨本人其实也一直在试着优化这个框架,比如说他去年去掉了累赘的场变量的自由度,今年年初引入了达朗贝尔算符等等......

    而眼下温伯格提出的这个问题,便或许是又一次优化的机会。

    想到这里。

    小杨缓缓合上了面前的笔记本,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已经被自己记住的内容,方才将笔记本还给了温伯格:

    “史蒂夫先生,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备探讨加之,如果可以的话....能给我个你的联系方式吗?”

    温伯格愣了两秒钟,旋即眼中便爆出了极其兴奋的光芒。

    杨先生.....居然找自己要联系方式了?

    咕噜——

    随后温伯格重重咽了口唾沫,将笔记本翻到最后的空白一页,飞快的写下了几行字:

    “杨先生,这是我的收件地址,下边是我的电报和传真号码......”

    小杨再次笑吟吟的将这张纸接过,对折后放到了自己的胸前内袋中。

    接着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那么......”

    结果话没出口。

    不远处的一间房门便被啪的一下打开了,一个梳着卷发的黑人女子从中探出了脑袋:

    “哈喽,先生们,《PhysicalReviewLetters》已经找到了!”

    ......

    注:

    体温36.7了,现在的问题依旧是嘴巴巨苦还有腰痛,争取三天内调整完毕

    《走进不科学》  

.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